|
來源: 中國語文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學習應該『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為傳承中華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文言文教學理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它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是不喜歡文言文的。學生們說:『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魯迅文。』文言文被列為『最怕』之首,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和無助可見一斑。
學生怕學文言文,老師也怕教文言文。文言與現代語言之間的較大差別增加了學生認知理解的難度,絕大多數教師教文言文時只好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缺乏活力,死氣沉沉,以致於老師也對文言文『冷眼相對』,匯報課、觀摩課、示範課等很少有老師願意選擇文言文來展示教學。
不過,文言文畢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是現代漢語發展演變的根基。如果我們不去接觸古典文獻,那麼現代漢語也就失去了根,也就不可能得到良性的發展。看看五四時期的那一批作家,魯迅、胡適、梁實秋、郁達夫等,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當代的任何一位作家都無法相媲美的,更不用說超越了。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都從文言文這個寶庫中汲取過豐富的養料。
文言文精煉的語言,特殊的表達方式,對於學生積累語言、接受文化薰陶都大有裨益。如果在少年『語言敏感期』誦讀相當數量的一流的文言文,成人後形成一流的白話表達能力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可是,現實無情,文言文的式微也是有目共睹的,面對文言文教學如此尷尬的局面,我們該有什麼對策呢?我認為,每種文體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解讀方法,要想激活文言教學,就必須上出文言文獨特的『文言味』。
其實,早在古人在讀寫活動中,就非常強調對『味』的追求。『含英咀華』『咬文嚼字』『玩味』『品味』等詞語的出現便是這種追求的集中體現,『味』除了用來指稱語文材料的豐富意蘊和審美特徵以外,還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在讀寫活動中對語言材料的一種認知方式和審美體驗。
一、韻味――聲情並茂,書聲琅琅
文言文比現代白話文更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韻美,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給人以非常優美的韻律享受。古時候,一卷在手,書聲琅琅,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因此,吟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也是培養文言語感的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讀』乃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但是,傳統的『讀』是一種『粗放式』的『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優勢自不待言。但學習過程漫長,效率低下,教師的主導作用幾乎無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並沒有得到高效的發揮。特別是以學習現代文為主的現在,這種『讀』法耗時低效的弊端更是凸顯。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抓住文言文教學『讀』這個根本,還要採用恰當、有效的『讀』的方法。出於這樣的目的,可從以下四步着手:
第一步,聽讀課文,認準字音。這一步是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千萬不能忽視。在泛讀時,應做到聲情並茂,儘可能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如果自己沒有這個條件,可讓學生聽朗讀帶,務必讓他們感覺到文章的美,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步,合讀課文,明確節奏。學生一邊隨錄音或泛讀輕聲誦讀,一邊標畫節奏,對一些難以確定停頓的句子,首先應藉助注釋、已有的語法知識,或前後文的提示,弄懂句意,這樣才不致讀破句子。
第三步,分讀課文,領會文意。在這一階段里,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個人讀,分組讀,可配樂朗讀,也可開展朗讀競賽,使課堂上的琅琅書聲不絕於耳,使學生以誦讀為樂,養成自覺朗讀的習慣。
第四步,齊讀課文,總理全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
通過這樣的反覆誦讀,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分析、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情味――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寫文章,表面上是一個字一個字連綴而成,可是沒有感情的觸動和靈感的激發,這些字不會自發的組織在一起。
閱讀與寫作相逆,是『以意逆志』的過程,是以讀者的體會迎合作者的本意。而這種迎合,是從呈現在他面前的文字作為出發點,然後藉助於對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的窺見了作者深藏於心靈之中和文字背後的玄妙。
幾十年的文言文教學形成的習慣往往是對文章條分縷析,大卸八塊。字、詞、句、段……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探尋藝術手法……偶爾賞析優美的文筆時,便是逐字逐句,修辭手法,微言大義……至於文章中所蘊含的感情,學生還沒來得及好好體味,便被老師填鴨式教學弄得先入為主了,其場景往往是老師頭頭是道,學生眉頭緊鎖。
當然,教學上真的做到披文入情也是不容易的,應該抓住兩個關鍵:
(一)恰當巧妙的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和持續欣賞的欲望。
所謂創設情景,即通過激情演講、聲像、模擬表演、再現生活等方式營造一種氛圍,以便於讓讀者、觀眾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種教學方法。
教學開始階段創設的情境,能把學生感情調動、激情點燃。如教【水調歌頭】時先播放學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三峽】時先播放三峽風光的視頻,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對比文中三峽與畫中三峽的異同;教【出師表】之時,利用動畫課件展示歷朝歷代讚頌諸葛亮的名聯名句,讓學生對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諸如此類的方法,都能夠創設出濃厚的情境氛圍,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優化文言文教學。
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景,能不斷喚醒學生的注意力,維持學生對文本的新鮮感和持續欣賞的欲望,調動學生感情始終投注到作品語言上,去體會作品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感。
(二)用情感去澆灌,用智慧去掌舵。
感人心者,莫先乎誠,要想感動學生,先得感動自己,讓自己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讓自己與作者共鳴,才能在教學中用自己的真情打動學生的真情,以激情點燃激情。
如講【岳陽樓記】時,教師先介紹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變革求新,在惡劣的政治環境裡力爭強國富民,最終卻被貶流放的坎坷經歷,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總結,突出強調作者的高尚品質和『憂國憂民』的愛國熱忱,激起學生對作者的欽佩崇敬之情。當學生已經進入到【岳陽樓記】的情感氛圍中,再讓學生披情入文,認真閱讀課文,然後分析講解課文,自然就會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