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7|回覆: 0

[狹義文字學] 形聲字的形成過程(3)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12-14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字網
三 由注音字到真正的形聲字  
    漢字發展到產生注音字的階段,在原字上注音,似乎就是造形聲字,其實也不是有意識造形聲字。因為這些字或只是給不易認讀的字附註了音讀標誌,使易於認讀,或只是給一些易引起誤會的專形象形字,附加音讀標誌,輔助說明該字是讀某音之物,以別於類似的專形字。這樣的字意義完全是由原字表示的,注音偏旁與字無涉,可有可無。但後來發展的結果,它們在客觀上成為形聲字。
    我們以為上述加類屬標誌的字不是形聲字。同時我們也並不否認真正的形聲字的存在,但形聲字是後來才有的。因為漢字有個發展的過程。形聲的觀念、造形聲字的意識也有個形成過程。漢字發展到改造假借字的階段,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形聲字還沒有產生。但是,經過母文類屬這個階段,形聲字的產生便越來越具備了條件:(1)漢字是記錄漢語言的符號系統,語言是讀出來的,但它的符號――漢字本身卻沒有音讀標誌,認、讀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一些抽象的難字或形似的字易認錯讀錯,於是人們便有可能想到設法密切語言和文字的關係,以排除困難了。(2)靠以事類歸屬母文意義的造字方法產生孳乳字,固然有其優點,可以救本義不具體或本義、引申義、借義難辨之窮。但是,受舊字的限制太多,產生新字也不很易,範圍也僅限於同族字,而且仍沒有專用的音讀標記。所以,在數量方面仍窮於交際,在音讀方面仍窮於標記。(3)母文類屬字的母文固然是用以表義的,但其讀音正與孳乳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故在認讀這些孳乳字的時候,往往可以讀半邊字(母文),這種現象對人們實在是一大啟發。(4)人們能想到加類屬標誌以顯示義,當然同樣也可能想到在原有字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常見的較簡單的字(漢字往往以第一次所記錄的詞的音為自己的音)來表示音讀的,以濟音不明之窮。
    這種在原字上注音的字,還不是有意識地造的真正形聲字(形聲相益),因為,這種字或只是給不易認讀的字附註了音讀標誌,使易於認讀。或只是給一些易引起誤會的專形象形字(由於所代的物相似,字亦相似難辯)附上音讀標誌,輔助說明該形的字代表的是念某音之物,以別於類似的專形字(事實上,加注了音讀部分,則字在形體上也有別了)。其義完全由原字來表示,注音偏旁加與否,與字義無涉。例如:
    (1)字。甲文有作『者,【甲骨文編】在字下按:『不從凡,象形。』[150]但字在甲文中也有作『』者,顯然是在象形字上加注了音讀偏旁的,字義完全是由『』字來表示的,『』的作用僅是注音,與表義無關,可有可無。因而,這類字還不是形聲相益的真正的形聲字。真正的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是平等相益、相輔相成以表義的,少一不可。形符只能表示一個大共名,不能確定具體的意義;聲符在表音的同時,又以其特有的聲音規定了形符的具體意義。總之,二者的結合不是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能動的、化學反應式的結合。但是,後加音讀標記的字則不然,它們的兩部分並不平等。表義完全在原字,音讀符號只是輔助性的音讀標記罷了,不確定表義範圍,有時可有可無。
    (2)駱(騾)字,甲文作『』,是專形象字,與同類的馬等的專形象形字難辨別。於是金文加音讀標誌『各』作『』(見『騾尊』銘文),但義仍在專形。
    (3)雞字,甲文有作雄雞張嘴鳴叫狀者,無疑是象形字;但也有在象形的雞字上加注一個『系』字的,兩者比較,則『系』顯然是後加注的音讀符號,與字義無涉。可能是為別於其他同類事物的象形字而加的。
    (4)齒字,甲文作『』等,為專形象字。金文已在專形上加音讀標誌『止』作『』。則義在專形,音讀標誌不關字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專形加音讀標誌的字,由於有音讀部分的輔助作用,便漸漸變專形為泛形了。到這時,則這種字的音讀標誌的性質便有了變化,漸漸變成了聲符,有關字義了。如『』字,當其專形鳳變為泛形『鳥』時,這時的『凡』就起作用了。因為到小篆時,『』字去掉『凡』,就成了『鳥』而不是『』了。這時的『凰』字在客觀上就是真正的形聲字了。 這種在原字上加注與字義無關的音讀標誌的方法,也影響了後世,因而便也形成了一種與之相類似的情況,即後世說的轉注字。此不贅述。
    注音字固然不是真正的形聲字,但漢字經過注音階段,產生形聲字已是水到渠成了:(1)原字上加音讀標記,從主觀上講固然不是造形聲字,但這已證明古人對音讀問題已有了明確的自覺意識了,已要求漢字本身具有音讀標誌了。(2)加之看到母文類屬字(特別是以借字為母文的類屬字)中,母文這半邊與整個類屬字的讀音相同或近,有認讀半邊之妙用,大受啟發。特別是時已有可能看不到母文(借字)的表意作用了,只以為是表音的部分;而字的另一邊(類屬標誌)所代表的事物正是與整個字的意義有某些聯繫的事物。這樣便有可能啟發人們創造一種真正的形聲字。(3)這些附加的注音標誌,原只是有則更好,無亦不傷表義,在這個意義上說,注音標誌是可有可無的,這些注音字自然還不是真正的形聲字。但是,這些字既已有注音標誌(音讀部分)為輔助,與語言相聯繫而區別同類事物,則物形的刻畫已不需像原來那樣細緻認真――畫出逼肖的專形,有些專形便逐漸改為泛形了。如上言的鳳字的專形變作了鳥、騾字的專形變成了馬等等。到這時這些字的音讀標記的作用便起了變化,漸漸成了聲符,已有關字義了。這便在客觀上已成了形聲字。賴音讀以別於泛形,音讀標誌與泛形相益而表義,它再不是可有可無的了。因而,注音字給人們的最大啟發是:看到了泛形加音符,既可相輔相成表示特定的義,而且又有音讀。這樣便有可能啟發人們自覺地以形符加聲符造形聲字了。
    總之,這種種情況表明,古人已發展了原有的注音意識,逐漸具備了造形聲字的自覺意識(這是真正的形字產生的前提),於是,真正的形聲字便隨之產生了。產生的途徑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一字原有幾個相關的意思,靠加若干聲符而分化出幾個形聲字來,分擔了原字所載的部分意義。一種是造字的時候,同時取一形符、一聲符而造的形聲字。二者雖同屬形聲字,但並不完全相同:前者的聲符最初還沒有完全取得和原字(意符)平等的地位,不能平起平坐,只有別義的作用。不過,這種字一經產生,它的聲符便漸漸不知不覺地取得了和義符平等的地位,它成了這個字不可少的一部分了;而後者則是標準的形聲字,形聲相益、相輔相成表義,缺一不可:以形符表示一個大共名,別於其他同聲之字(所代為同音詞),聲符以其特定的音確定形符表示的事類中具有該讀音的具體事物,以別於同類的其他事物。從字所記錄的詞的角度來說,是以聲符之音聯繫一個同音詞範圍,以形符在同音詞裏確定一個與形符意義有關的特定的詞。正像許慎說的那樣:『以事為名,取譬相聲』、『形聲相益』者是也。這時的形聲字,不管是哪一種,從造字的主觀動機來看,聲符本身不是用來表義的,交給它的任務從一開始就是作為表音符號用來表音的,它只有與形符結合了,才相互為用、互相配合記錄了一個與形符意義有關、與聲符的聲音有直接聯繫的特定的詞。
    形聲字的產生、形成,標誌着漢字已經發展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利用形聲的方法造字,是萬能的,既可以救文字數量不足之窮,又可以濟音讀不明、意義不確之窮。而且,形聲字又是能產的,可以根據社會、時代、語言的變化和需求合理而科學地產生新字。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14.
    [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14.
    [3] 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387-414.
    [4]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10-120.
    [5]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一一六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6] 北京市語言學會.羅常培紀念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90.
    [7] 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3.
    [8] 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509.
    [9] 郭沫若.卜辭通纂[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438.
    [1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39
    [11] 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350.
    [12]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555.
    [13] 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84.
    [1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73.
    [15]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604.
    [16] 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6.
    [17] 浙江書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6.
    [18]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66.
    [19] 朱熹.詩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3.
    [20]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56.
    [21]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168.
    [22] 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80:70.
    [23]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58.
    [24]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39.
    [25]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65.
    [2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161.
    [27]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271-272.
    [2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161.
    [2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二二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0.
    [30] 顧實.中國文字學[M].台灣:文海出版社,1970:246.
    [31]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四輯[M].北京:中華書局,1980:45.
    [32] 楊伯峻.孟子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60:177.
    [33] 楊伯峻.孟子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60:260-261.
    [34]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5.
    [35]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550.
    [36]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831.
    [37]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34.
    [38] 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223.
    [39]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84.
    [40]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85.
    [4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5.
    [42]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454.
    [4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5.
    [44] 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82.
    [45]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60.
    [46]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60.
    [47]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
    [48]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1.
    [49] 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345.
    [50] 浙江書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13.
    [51] 浙江書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13.
    [52]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7.
    [53]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63.
    [54] 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十輯[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
    [55]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648.
    [56]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648.
    [57]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二二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4.
    [58] 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3.
    [59] 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
    [60]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58.
    [61]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159.
    [62]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54.
    [63] 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59-360.
    [6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84.
    [6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0.
    [66]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18.
    [67]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52.
    [68]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05.
    [69] 黃壽祺.楚辭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117.
    [70] 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45.
    [71] 曹寅.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48.
    [72] 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15.
    [73] 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2.
    [74] 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335.
    [75] 楊伯峻.孟子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60:106.
    [76]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259.
    [77] 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130.
    [78]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500.
    [79] 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第四卷[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2365.
    [80]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377.
    [8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23.
    [82] 浙江書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46.
    [83] 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35.
    [84]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71.
    [85]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46.
    [86]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8[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368.
    [8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271-278.
    [88] 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59.
    [89]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259.
    [90] 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58.
    [91] 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186-187.
    [9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88.
    [93] 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0.
    [94]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39.
    [9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108.
    [96]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54.
    [97]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86.
    [98]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84:194.
    [99]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15.
    [100]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9.
    [101]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9.
    [10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64.
    [103]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86.
    [104]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815.
    [105]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00.
    [106]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175.
    [107]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09.
    [108]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869.
    [109] 宗福邦.故訓彙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41-842.
    [110]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68.
    [11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88.
    [11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50.
    [11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39.
    [114] 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229.
    [115]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499.
    [116]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04.
    [117]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1.
    [118]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301.  [119]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50.
    [120]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52.
    [12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52.
    [122]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569.
    [123] 阮元.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5.
    [124] 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202.
    [125]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77.
    [126]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167-172.
    [127]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64.
    [128]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50.
    [129]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172.
    [130]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748.
    [131] 錢繹.方言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63.
    [132]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411.
    [133] 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9.
    [134]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8[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442.
    [135]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411.
    [136]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32.
    [137] 陳彭年.宋本廣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172.
    [138] 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9.
    [139] 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第四卷[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2485.
    [140] 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54.
    [14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9.
    [142]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樹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3:39.
    [14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34.
    [14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34.
    [145]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03.
    [146]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141.
    [147]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88.
    [148]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298.
    [149] 王筠.說文釋例[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327.
    [15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188.  

    作者:蔡永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