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9|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漢語『歷史』一詞的由來

[複製連結]
里人 發表於 2011-10-9 15: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一元一國學網 
漢語中『歷史』一詞,學術界多認爲乃清末由日語引進而不見於中國古籍。其原因是古人著文力求洗鍊簡潔,能用單字表述者,則儘量不用雙字,故而我中華古籍中名詞以單字爲多,古代漢語中亦鮮見『歷史』一詞之身影。大型權威工具書【辭源】中亦不見『歷史』之辭條,其『舶來品』身份似成定論。其實不然,就筆者掌握的史料,『歷史』一詞於中國古籍出現不止於一處,且含義與當今該詞彙十分接近甚至等同。  


    中國古籍汗牛充棟,不可勝數,且種類繁多,名目豐富。尤其是先秦時期,史書之名多不用『史』字冠之。據傳在先夏時期中國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有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之語:『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見,早在2500年前,楚國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聞名於朝,所憾者乃是【左傳】對上述四部上古名著之內容與形式未予說明。據稱是由孔子所撰【尚書序】中有云:『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爲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考慮到廣義之『史』乃 人類一切活動之記錄,由此而論,『墳』、『典』、『索』、『丘』可被看作中國最早史書之名。  


    其後,記事之史一般被稱之爲『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即中國上古三代之史是也;春秋時,孔子作【春秋】,乃古來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影響深遠,其後遂有【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吳越春秋】等效顰之作,『春秋』亦成史書之名;至漢代時,司馬遷撰【史記】,班固撰【漢書】,則記、書皆可爲史書冠名;後又有稱史書爲歷者,如【吳歷】、【晉歷】等。在一段時間內,記、書、志等數名曾可並用,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而正史中除【史記】外,以『史』爲名者,則始於隋唐之際成書的【南史】、【北史】。  


    將歷和史合爲一詞而曰『歷史』,始見於【三國志】之【吳書】,中有『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齊書】之【武十七王傳】中,亦有『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爲美,歷史不以雲非』之語。但較之於『史』字之隨處可見,『歷史』一詞則屬鳳毛麟角,難覓其蹤跡於典籍之中。  


    至明代萬曆時,袁了凡作【歷史綱鑑補】,將『歷史』一詞用於書名,影響較大。約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後如獲至寶,攜至東瀛。後日本學界翻刻該書,流傳遂廣。至日本更新學制,教育機構選用『歷史』一詞作爲科目名稱,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國學界先驅於學術名類方面多受日人影響,如皮錫瑞、章炳麟、夏曾佑諸史學前輩著書立論、傳布新知,凡涉及史學時多喜用『歷史』一詞,國人受其薰陶,『歷史』一詞遂耳熟能詳。其實『歷史』即『歷代之史』,與『史』字之泛指於含義上完全可以等同並用;而『史學』與『歷史學』相較,後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筆墨而顯得臃腫羅嗦之外,實難區別其所指。   


    由此可見,歷史一詞絕非舶來,而是『出口轉內銷』者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