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方教育 反問句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反問句的語用價值可以概括爲誘導性、隱涵性、含義與功能的多樣性、對面子的威脅性,本文討論誘導性和隱涵性。
1 誘導性
我們將反問句定義爲:疑問句的一種用法類型,是運用表達與命題意義相反的語義內容的疑問手段對經由推理得出的某個言論或行爲的前提發問,使得該言論或行爲的前提不能成立,從而達到否定該言論或行爲的目的的疑問句。反問句的使用必須存在一個反問句說話人想要否定的言論或行爲。反問不是直接對這個言論行爲本身發問,而是對言論行爲的前提提問。提問的結果使得對方行爲的前提不能成立,達到否定該言論行爲的目的。由此,反問句的誘導性指反問句具有這樣一種特性:它不是直接陳述一件事或直接說出說話人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而是通過對對方的言論行爲的前提的提問,誘導受話人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引導受話人自己得出否定性結論,從而自己否定自己的言論行爲。這是反問句與陳述句在表達上的根本差異。
各種類型的反問句都具有誘導性。先看是非型反問句,我們可以通過與直陳對比的方法來觀察這種誘導性。
(1)魯四鳳:(跪下)媽,(撲在侍萍身上)媽,我――我說不了。
魯侍萍:(眼淚流下)你是要傷媽的心麼?你忘記媽這一生爲著你――(回頭哭泣。)
魯四鳳:媽,我說,我說。(【雷雨】)
魯侍萍要四鳳發誓不要再見周家的人,四鳳做不到也不願意,侍萍使用反問『你是要傷媽的心麼?』誘導四鳳思考,後面一句沒說完的話也是個反問句『你忘記媽這一生爲著你遭的罪麼?』,四鳳是那麼愛她的媽媽,經過思考,當然不願傷媽的心,得出了否定性結論。既然不願傷媽的心,那就只能自己否定自己的行爲,於是四鳳說『媽,我說,我說』。如果改爲陳述句,那就是:
(2)你井不是要傷媽的心,你沒忘記媽這一生爲著你……
兩者相較,表達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例(1)是提問,讓四鳳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結論;例(2)是直接傳達,把思考的過程和結論都直接說出來了,無需四鳳去思考,所以沒了誘導性。表達效果也不一樣,前者曲折、含蓄、蘊藉,言簡而意豐,飽含感情;後者直白,缺乏感情而較有理性。如果採用後一種表達方式,四鳳很可能不會聽從媽媽的話說『我說,我說』。再比較:
(3)你以爲錢都到哪兒去了?就是花在這上這兒了。嘿,你說,你不認得十塊人民幣,那你每天吃的,說白了哪樣兒,不是人民幣變的?a 當個家庭主婦不容易,不花錢就能讓全家吃飽吃好?b 當個家庭主婦不容易,不花錢就不能讓全家吃飽吃好。(【編輯部的故事】)
(4)魯四鳳:你別再纏我好不好?a 今天一天你跟我們鬧出許多事,你還不夠麼?b 今天一天你跟我們鬧出許多事,已經夠了。
周萍的聲音:那我知道錯了,不過,現在我要見你,要見你。(【雷雨】)
a都是說話人要受話人自己思考所提出的問題,自己得出結論則直接說出結論。特指型反問句也是如此。如:
(5)焦花氏:誰說啦?(急於想支使她出去)您不想出去坐坐,看看火車,火車在霧裡飛,好看著呢?
焦母:(用杖搗著地)a。我怎麼看?我問你,我怎麼看?b 我不能看。(【原野】)
(6)常五:(醉意漸濃)不,不,不好。說了我就是搬弄是非,長舌頭,我這個人頂不願意管人家的家務事。
焦花氏:常五伯,(走到方桌旁)您不是外人,我年紀小,剛做兒媳婦,有什麼錯,您不來開導開導,a 還有誰肯管哪? b 沒有人肯管。(【原野】)
(7)牛:你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光覺得她對你扣得緊。殊不知過日子就是要精打細算。a 誒,現如幹什麼不花錢啊?b 誒,現如今幹什麼都得花錢,買什麼都不便宜啊。
張:那倒是。(【編輯部的故事】)
(8)慧芳安撫小芳:『你媽也是爲你好,怕你受不好的影響。』『a 憑什麼計說我要受人家的影響,一點不能影響別人?b 沒有理由說我要受人家的影響,一點不能影響別人。我就不能影響她?』(【劉意芳】)
例(5),焦母雙目失明,a 反問『我怎麼看?』誘導焦花氏得出『不能看』的結論,從而讓她自己否定她自己的讓焦母出去看火車的提議;b 不是受話人焦花氏自己得出的結論。例(6),a 焦花氏用反問句啟發常五:您不來開導開導,還有誰肯管哪?誘導常五自己得出結論:自己不來開導就沒有人肯管了,所以,自己要管焦花氏,要開導焦花氏,自己暗中監督焦花氏是對的,有話但說無妨。實際上是誘導常五說出她婆婆背後的小動作。而b直接說出結論,就沒有這種誘導的作用。例(7)(8)也都如此。
(9)誒,我說,老劉。你說,這叫什麼事兒啊,全都採訪去了,得獎金。a 吧咱們耗在家裡頭,倒霉不倒霉?b 把咱們耗在家裡頭,真倒霉。(【編輯部的故事】)
(10)你不也有點首飾麼」你拿出來給你媽開開眼。a 看看還是我對,還是把女兒關在家裡對?
b 看看還是我對,把女兒關在家裡不對。(【雷雨】)
例(9),a 通過提問,讓受話人自己去想『倒霉不倒霉』,從而自己得出『倒霉』的結論;b 無需受話人去想,直接告訴了他結論。例(10)也是如此。
反問句除了提出問題促使受話人思考之外,還經常提出理由和根據誘導受話人得出否定性結論。通常,說話人在反問之前,提出理由和根據。如:
(11)四鳳在這兒又沒事,我爲什麼不帶她走?(【雷雨】)
(12)魯侍萍:女孩子當然隨著媽走,從前那是沒有法子。
魯貴:(滔滔地)四鳳跟我有吃有穿,見的是場面人。你帶著她,活受罪,幹什麼旦(【雷雨】)
(13)你媽在這兒。你敢把你的爹怎麼樣?(【雷雨】)
例(11),魯侍萍提出一大堆理由,再反問,誘導魯貴得出『魯侍萍只能帶她走』的結論。例
(12),魯貴也擺出理由,然後反問,誘導魯侍萍得出『魯侍萍不該帶她走』的結論。有時說話人在反問句的後面緊跟著提出理由和根據,誘導受話人:
(14)語境:茶房王福升告訴陳白露,潘經理昨天來了三遍求見陳白露,現在還沒走,等著求見,但
陳白露不願見他。
陳白露:你就跟潘經理說,我要睡了。
王福升:您爲什麼不見見他呢,人家潘經理,大銀行開著――(【日出】)
反問的誘導性在形式上也有標誌。其標誌就是反問句經常有『你想(想)』『你說』等語用成分。這些成分的作用就是誘導受話人思考,所以,相應的陳述句不具有誘導性,也就不能有這些成分。如:
(15)a 他媽的!(興奮地問著)你們想,你們哪一個對得起我j(向四鳳同大海)你們不要不願意聽,你們哪一個不是我辛辛苦苦養大的?可是現在你們哪一件事做的對得起我?(對人海)你說?(對四鳳)你說?(對著站在中間圓桌旁的侍萍)你也說說,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雷雨】)
b 他媽的!(興奮地問著)你們想,你們沒有一個對得起我。(向四鳳同大海)你們不要不願意聽。你們沒有一個不是我辛半苦苦養大的。可是現在你們沒有一件事做的對得起我。(對大海)你說?(對四鳳)你說?(對著站在中間圓桌旁的侍萍)你也說說,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
(16)a 叫她想想,還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還是她有眼力。(【雷雨】)
b 叫她想想,你爸爸混事有眼力,她沒有眼力。
(17)『你們說的都不好。』南希此刻從容地說,『這事我和設計師聊過,既不是工藝水平上不去也不足仿錯了人。是怕你們嫉妒!a 你想啊,我要是大能幹了,不就把你們比下去了?……b 你想啊我要是太能幹了,就把你們比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