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3|回覆: 0

[漢語詞典] 探析量詞的語法、語義、語用特徵(1)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1-9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現代漢語中,量詞不單獨使用。經常和數詞結合構成數量短語,一起修飾限制後面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量詞在語法、義和語用方面都有其特點。
  
  一、量詞的語法特徵
  
  1、量詞總是出現在數詞或指示代詞的後邊,同數詞或指示代詞一起組成數量短語或指量短語。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例如:一本、一箱、一次等是數量短語、這本、那箱、這些等是指量短語。
  
  2、單音節的量詞大部分都能重疊,雙音節的不能。重疊後可以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不能作補語。語法意義隨着句法功能而變化,一般表示『每一』或『多』的意思。
  由數詞和量詞組成的數量短語也可以重疊,組成『-A-A』式,或『-AA』式。例如:『一箱(一)箱(的衣服)』、『一箱(一)箱(的衣服)』。這種數量短語作主語表示『每一』。作定語表示數量多,作狀語表示按次序地進行。這種重疊格式中的後一個『一』可以省去,成為『-AA』式,其語法意義和用法不變。例如:一個一個――一個個,一堆一堆――一堆堆。有時不限於數詞『一』。如『兩排兩排地走過來』。『三架三架地飛過』,表示方式,作狀語。
  
  3、量詞不能單獨作句法成分,在『帶份禮物給他』,『那份留給你』中。『份』是『一份』的省略。只有數詞是『一』的時候,數詞才能省略。但數詞和量詞組成數量短語或量詞重疊後可以作各種句子成分,具體例子如上邊兩點所述。
  
  二、量詞的語義特徵
  
  『詞義的語義特徵既反映着一類詞和一類客觀事物間的關係,也反映着一類詞和另一類詞的語義上的搭配關係。』量詞總和數詞結合,來修飾限制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因而。量詞的語義特徵也體現在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互制約中。
  
  (一)量詞受名詞的語義制約
  1、量詞與名詞之間不是一對一的關係。
  同一個事物,人們可以着眼於不同部位的特徵及形態,或傾注不同的感情,而選用不同的量詞來反映。例如:
  A、一個雕像/一座雕像一滴淚珠/一串淚珠
  B、一夥流氓/一夥淘氣鬼一群酒鬼/一群小傢伙
  C、一輪月/一彎月/一鈎月/一莖月牙/一鴻滿月
  A組是同一個名詞。選用了不同的量詞。表達的形象色彩就不同。前者無形象色彩,後者有形象色彩。B組是同樣的量詞來修飾不同的名詞,結果感情色彩不同。前者是貶義,後者是褒義。C組是同一個對象『月』,用了不同的量詞,其效果不是數量的變化。而是形態的變化。『月』像車輪,像一個鈎,像一棵莖牙,像一泓水。『輪、彎、鈎、莖、鴻』表量作用淡化了,其對客觀對象的主要功能已不再是表量、計量,而突出表現為表形象色彩,具有修飾作用。
  
  2、量詞和名詞之間的搭配。使量詞具有描繪性、比喻性。
  (1)形象色彩的量詞的描繪性
  A、抓住表量對象整體形態特徵,選擇相應的量詞。例如:
  一粒米/一座橋一條狗/一面鏡子 一朵花/一簇草一縷青煙/一本書
  這些量詞都描繪了表量對象的整體形態。
  B、抓住表量對象的部分形態特徵,選擇相應的量詞。例如:
  一面旗/一杆旗 一頭豬/一口豬一頂轎/一抬轎一峯駱駝/一頭駱駝
  這些量詞對事物的表量不是着眼於整體形態,而是着眼於同一事物不同部位的特徵。
  C、本質相同而外部形態不同的客觀事物,可以抓住客觀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徵,選擇適當的量詞。例如:
  一塊魚/一片魚 一盤香/一炷香一段蔥/一根蔥一朵雲/一抹雲
  『一塊魚,一片魚』說的都是魚,但外部形態不同。一個是『塊』,一個是『片』。這些量詞準確描繪了客觀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徵,而不是某一部分。
  但是,『一座米、一面轎、一頭旗、一面豬、一朵魚』等就不成立,是因為這些量詞沒有反映中心語的整體或部分形態。可見,這些量詞除了表量之外,還有描繪名詞中心語的功能,究竟選用什麼量詞應受後邊名詞的語義制約。
  (2)形象色彩的量詞的比喻性
  A、根據表量對象的相似特徵。選擇相應的量詞。這種量詞和名詞屬於超常搭配,而且量詞和名詞間有一種比喻關係,例如:
  一葉小舟/一輪圓月 一鏡平湖/一眉新月一眼井/一鈎曉月
  這種量詞一般是借用量詞。量詞與中心語形體上的相似點觸發人們的聯想,使得結構上的定中關係變成了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係。用樹葉比喻小舟:用車輪比喻圓月:用鏡子比喻湖水:用眉毛比喻新月;用眼睛比喻井口。這種搭配就是以一物形象比另一物形象而選擇量詞的。但『一葉圓月、一輪小舟』就不成立,是因為圓月和樹葉,小舟和車輪沒有相似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