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语文网 事实上,⑤、⑥中领有者和领有对象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要高于⑦、⑧中领有者和领有对象之间的联系程度。⑧的表达方式之所以不可取,原因就在于它试图缩小领有者和领有物概念结构之间固有的、相对较大的距离,从而破坏了句法距离象似原则。同样的道理,英语中限定性定语从句与被修饰的名词距离较近,不可以逗号分隔,属于同一个语调拱度,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被修饰的名词距离较远,可以逗号分隔,属于不同的语调拱度。例如:
⑨1 wish to write an article that will attractpublic attention to this urgent situation(我想写一篇文章,以便引起公众对这一紧迫形势的关注)。
⑩The novel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readers,who appreciate its excellent language(这本小说语言很精彩,很受读者的欢迎)。
⑨中that引导的是限定性定语从句,是限定先行词an article本质特征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句与先行词概念之间关系较紧密,距离较近。相应地,在语言表达式上,先行词和that之间无逗号分隔。相反,⑩中who引导的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并不是限定先行词the readers的身份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只对其作补充说明,阐述读者欢迎小说的原因,从句与先行词概念之间距离相对较远,所以先行词和who之间以逗号分隔,在语言形式上表明了这种概念上的距离。
距离象似原则在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⑾I don’t think John can do it bv himself.
⑿I think John cannot do it bv himself.
⒀Marry is not satisfied.
⒁Marry is dissatisfied.
⑿中否定词not比⑾中的not离can近,因此语气较强,否定的力度较大,讲话者对John无法独自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断较为肯定。同样道理,⒁中否定的程度大于⒀,Marry在⒁句中要比在⒀句中更加不满意。
(2)顺序象似原则,如上文“进房间”与“开门”的例子所述,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对应于它们所表达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得有一位语文教师布置作文,要求学生谈自己的理想,其中一名女同学写道:“毕业之后,我要生一个漂亮的孩子,找一个爱我的丈夫”。老师看了之后批道:“请注意说话的顺序。”这位女生之所以犯错,就在于没有遵守句法顺序象似原则。因为一般情况应该是先找丈夫,再生孩子,所以女生的描述违反了人们所熟悉的事件顺序,给人的感觉是缺乏逻辑、不自然。
因为原因、条件总在结果之前,所以复合句中原因壮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总是位于主句之前。尽管英语常常将这一类从句置于主句之后,“但研究表明儿童习得英语初期确将从句置于主句前”[1]107。事实上,将这一类从句置于主句前时,说话人往往是为了强调这些成分,或认为这些成分表达的原因或条件对于听话人来说预测度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在语言表达中所起的作用,也证明语言并不直接表达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在客观世界与语言表达之间起中介的作用。
(3)数量象似原则,即重要的、量大的、对听话人来说难以预料的信息,其表达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也较复杂。例如:
⒂He is tall.
⒃He is very tall.
⒄He is very very tall.
显然,以上三句话都可用来说明同一个人的身高情况,但随着三句话长度的增加,它们所表达的信息量逐渐增多,说话者的情感也依次变得丰富和明确。⒂句几乎没有涉及说话者的态度,只是表明他的一种判断;在⒄句中,说话者惊叹、羡慕的心理感受已经表露无遗;⒃介于⒂、⒄之间,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某种情感,但不像在⒄句中那样明显。
显然,尽管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变的,但表达这一客观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所包含的信息量多少可能是不同的,结果也会导致相应的认知模式复杂程度的变化。Givon认为,语言表达式较长,语言成分数量较大,则映照概念结构中信息量较大,需要处理的信息的重要性增强,该信息的可预测度降低,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增加[4]。例如:
⒅On the campus l met her.
⒆On the campus I met the girl from Berlin.
⒇On the campus I met this fair-ha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
显然,⒅中的her应该是谈话双方共知的,听话者可预测的,在整句话所表达的信息中是次要的。在⒆中,说话者所提到的对象(the girl)的可预测性有所下降,重要性有所增加,谈话双方对其关注的程度也增加了。而在⒇中,this creature变成了全句信息的焦点,可预测性几乎荡然无存[2]254。从这一角度看,一般情况下,人称代词(如her)与名词性短语(如the girl from Berlin)相比所表达的信息往往是已知信息,其重要性较小,可预测性较大,所对应的认知结构较简单,所以语言表达式相对较短。
三、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认知原因
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概念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其作用只是一种连接纽带,不受人类认知方式的干预,其过程可以简洁地表示为:客观世界→概念→语言表达。
这种将人类认知加工排除在语言运作过程之外的观点带来了许多难于解释的问题,如同一事物有不同指称词语(同一只猫可以被称做cat,也可以被称做kitten,animal),同一词语有不同义项(support可以用于具体的对桥梁的支撑,也可用于抽象的场合,比如对观点的论证)等等。认知语言学与传统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虽然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类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必须由人的认知介于期间[5]34-35。这种语言表达的认知观可以简洁地表示为:客观世界→认知→概念→语言表达。
不难看出,语言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如前文所述,人类的认知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使得语言表达,尤其是在较大的语言层面上(如短语、句子、篇章等)是有动因、有理据的。例如,上述句法象似性的三条原则都可以看成是人类认知规律的结果。由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的,在激活某个概念节点时(如火),通过联想和扩散的方式,相邻的概念节点(如热、烫、红、光)也会被激活,如果相应的词语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就会提高语言加工的速度和效率。所以接近象似性原则是认知效率要求的必然结果。
顺序象似性原则要求重要的、可预测性较低的信息置于句首,也是人类认知运作的基本特性――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要求。由于句首是整句话中最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位置,所以位于句首的成分(即图形)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识别、记忆和理解[5]149。例如:
(21)Tom resembles my brother(汤姆长得像我的弟弟)。
(22)My brother resembles Tom(我的弟弟长得像汤姆)。
(23)Tom resembles his father(汤姆长得像他的父亲)。
显然,(21)中,Tom是图形,是突显的部分;Mybrother是背景中的组成部分,是不突显的;(22)句的情况正好相反。尽管两句所表达的意义差别不大,但主语不同表明了说话人与听话人所选择的视角、注意的重点和要强调的对象都不同。重要的是,(23)与前两句的不同在于不存在将主语Tom置于背景中的说法:Tom’s father resembles Tom.因为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子女与父母容貌相似性的焦点都是子女,不能是父母,所以Tom只能位于句首,充当全句的焦点。
数量象似原则的认知基础显而易见。处理认知上复杂的信息,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力,较复杂的过程,较长的时间,所以语言表达式也相应较长。
四、结语
无可否认,象似性是与任意性同样重要的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认知语言学强调象似性的同时,并不否定语言的任意性。象似性研究所提供的视角是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窗口。语言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争论远未结束,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类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必定会更加清楚、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者:马明 刘春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