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語文網 事實上,⑤、⑥中領有者和領有對象之間聯繫的緊密程度要高於⑦、⑧中領有者和領有對象之間的聯繫程度。⑧的表達方式之所以不可取,原因就在於它試圖縮小領有者和領有物概念結構之間固有的、相對較大的距離,從而破壞了句法距離象似原則。同樣的道理,英語中限定性定語從句與被修飾的名詞距離較近,不可以逗號分隔,屬於同一個語調拱度,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與被修飾的名詞距離較遠,可以逗號分隔,屬於不同的語調拱度。例如:
⑨1 wish to write an article that will attractpublic attention to this urgent situation(我想寫一篇文章,以便引起公眾對這一緊迫形勢的關注)。
⑩The novel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readers,who appreciate its excellent language(這本小說語言很精彩,很受讀者的歡迎)。
⑨中that引導的是限定性定語從句,是限定先行詞an article本質特徵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從句與先行詞概念之間關係較緊密,距離較近。相應地,在語言表達式上,先行詞和that之間無逗號分隔。相反,⑩中who引導的是非限定性定語從句,並不是限定先行詞the readers的身份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只對其作補充說明,闡述讀者歡迎小說的原因,從句與先行詞概念之間距離相對較遠,所以先行詞和who之間以逗號分隔,在語言形式上表明了這種概念上的距離。
距離象似原則在否定意義的句子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例如:
⑾I don’t think John can do it bv himself.
⑿I think John cannot do it bv himself.
⒀Marry is not satisfied.
⒁Marry is dissatisfied.
⑿中否定詞not比⑾中的not離can近,因此語氣較強,否定的力度較大,講話者對John無法獨自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斷較為肯定。同樣道理,⒁中否定的程度大於⒀,Marry在⒁句中要比在⒀句中更加不滿意。
(2)順序象似原則,如上文『進房間』與『開門』的例子所述,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對應於它們所表達的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記得有一位語文教師佈置作文,要求學生談自己的理想,其中一名女同學寫道:『畢業之後,我要生一個漂亮的孩子,找一個愛我的丈夫』。老師看了之後批道:『請注意說話的順序。』這位女生之所以犯錯,就在於沒有遵守句法順序象似原則。因為一般情況應該是先找丈夫,再生孩子,所以女生的描述違反了人們所熟悉的事件順序,給人的感覺是缺乏邏輯、不自然。
因為原因、條件總在結果之前,所以複合句中原因壯語從句和條件狀語從句總是位於主句之前。儘管英語常常將這一類從句置於主句之後,『但研究表明兒童習得英語初期確將從句置於主句前』[1]107。事實上,將這一類從句置於主句前時,說話人往往是為了強調這些成分,或認為這些成分表達的原因或條件對於聽話人來說預測度較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認知在語言表達中所起的作用,也證明語言並不直接表達客觀世界,人類認知在客觀世界與語言表達之間起中介的作用。
(3)數量象似原則,即重要的、量大的、對聽話人來說難以預料的信息,其表達的句法成分也較大,形式也較複雜。例如:
⒂He is tall.
⒃He is very tall.
⒄He is very very tall.
顯然,以上三句話都可用來說明同一個人的身高情況,但隨着三句話長度的增加,它們所表達的信息量逐漸增多,說話者的情感也依次變得豐富和明確。⒂句幾乎沒有涉及說話者的態度,只是表明他的一種判斷;在⒄句中,說話者驚嘆、羨慕的心理感受已經表露無遺;⒃介於⒂、⒄之間,可以看出說話人的某種情感,但不像在⒄句中那樣明顯。
顯然,儘管客觀世界中的對象是相同的、不變的,但表達這一客觀對象所使用的語言形式的複雜程度、所包含的信息量多少可能是不同的,結果也會導致相應的認知模式複雜程度的變化。Givon認為,語言表達式較長,語言成分數量較大,則映照概念結構中信息量較大,需要處理的信息的重要性增強,該信息的可預測度降低,處理信息所需的認知資源和認知過程的複雜程度增加[4]。例如:
⒅On the campus l met her.
⒆On the campus I met the girl from Berlin.
⒇On the campus I met this fair-ha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
顯然,⒅中的her應該是談話雙方共知的,聽話者可預測的,在整句話所表達的信息中是次要的。在⒆中,說話者所提到的對象(the girl)的可預測性有所下降,重要性有所增加,談話雙方對其關注的程度也增加了。而在⒇中,this creature變成了全句信息的焦點,可預測性幾乎蕩然無存[2]254。從這一角度看,一般情況下,人稱代詞(如her)與名詞性短語(如the girl from Berlin)相比所表達的信息往往是已知信息,其重要性較小,可預測性較大,所對應的認知結構較簡單,所以語言表達式相對較短。
三、語言符號象似性的認知原因
傳統語言學理論認為,概念是符號與事物之間的自然聯繫,其作用只是一種連接紐帶,不受人類認知方式的干預,其過程可以簡潔地表示為:客觀世界→概念→語言表達。
這種將人類認知加工排除在語言運作過程之外的觀點帶來了許多難於解釋的問題,如同一事物有不同指稱詞語(同一隻貓可以被稱做cat,也可以被稱做kitten,animal),同一詞語有不同義項(support可以用於具體的對橋樑的支撐,也可用於抽象的場合,比如對觀點的論證)等等。認知語言學與傳統理論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雖然承認客觀世界的現實性及對語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強調人類認知的參與作用,認為語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必須由人的認知介於期間[5]34-35。這種語言表達的認知觀可以簡潔地表示為:客觀世界→認知→概念→語言表達。
不難看出,語言象似性不在於語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觀世界,而在於反映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模式。如前文所述,人類的認知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使得語言表達,尤其是在較大的語言層面上(如短語、句子、篇章等)是有動因、有理據的。例如,上述句法象似性的三條原則都可以看成是人類認知規律的結果。由於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是以網絡的形式進行的,在激活某個概念節點時(如火),通過聯想和擴散的方式,相鄰的概念節點(如熱、燙、紅、光)也會被激活,如果相應的詞語在空間和時間上相近,就會提高語言加工的速度和效率。所以接近象似性原則是認知效率要求的必然結果。
順序象似性原則要求重要的、可預測性較低的信息置於句首,也是人類認知運作的基本特性――圖形/背景(figure/ground)的要求。由於句首是整句話中最能夠吸引注意力的位置,所以位於句首的成分(即圖形)相對來說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識別、記憶和理解[5]149。例如:
(21)Tom resembles my brother(湯姆長得像我的弟弟)。
(22)My brother resembles Tom(我的弟弟長得像湯姆)。
(23)Tom resembles his father(湯姆長得像他的父親)。
顯然,(21)中,Tom是圖形,是突顯的部分;Mybrother是背景中的組成部分,是不突顯的;(22)句的情況正好相反。儘管兩句所表達的意義差別不大,但主語不同表明了說話人與聽話人所選擇的視角、注意的重點和要強調的對象都不同。重要的是,(23)與前兩句的不同在於不存在將主語Tom置於背景中的說法:Tom’s father resembles Tom.因為在人類認知結構中,子女與父母容貌相似性的焦點都是子女,不能是父母,所以Tom只能位於句首,充當全句的焦點。
數量象似原則的認知基礎顯而易見。處理認知上複雜的信息,需要投入較多的注意力,較複雜的過程,較長的時間,所以語言表達式也相應較長。
四、結語
無可否認,象似性是與任意性同樣重要的語言的基本特徵之一。認知語言學強調象似性的同時,並不否定語言的任意性。象似性研究所提供的視角是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窗口。語言任意性與象似性的爭論遠未結束,但隨着認知科學的發展,人類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係必定會更加清楚、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作者:馬明 劉春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