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網 文學的奇特處,【離騷】稟賦有二:一是作爲一部地方文志,其情思也妖冶恣肆、其文辭也華麗奇幻、其物典也生疏冷異;二是【離騷】帶有鮮明的個人紀傳色彩,成古今中外第一部自傳與心靈自陳書。這樣一部奇文字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伯庸曰皇考』開篇,在高低起伏的音韻中娓娓盡道自己平生不忿之意,後自白於重華、占卜向靈氛,歷經遠離塵囂的幻境而不渝篤行善身之矢志。
詩篇分上下,中間以『女』一角登場,完成整個視角場景的轉換。由此可見『女』一角分量的舉足輕重。於燈影絢爛斑駁的舞台上,『女』恰似香芷兩岸間、廖水寒潭上的輕舟一片,在申申其言中,渡屈原『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也使得詩中布景從真實走向想像、由外在駛入內心。陳本禮【屈賦精義】言,『借女爲中峰起頂,以下陳辭上征,占氛占咸, 總從此一詈生出章法奇幻』。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第一位在詩人摸索精神的道路上亮相併與之對話的主角,卻長年不得以其真面目示人。兩千年來,對於『女』這個角色的探佚從未絕蹤,但莫衷一是。凡有所依憑以釋 『女』身份又較有影響的,有這樣三種說法:一者,王逸爲楚辭作注,稱其爲『屈原姊也』;二者,劉永濟治楚辭與楚語得『女亦靈巫之名』;三者,張雲傲引【文選集解】云『須者賤妾之稱』。不論內容若何,此三者均藉助地方志、史書來詮釋『女』形象,所承方法不過以文字符號爲媒介,校對其名稱進而自圓其說而已。其中,【說文】又承【章句】『原之姊』的說法。作爲字書,這種特殊的語言工具無形中擴大了王逸之說。
於文字上,若三者有其一能考其詞源流,得其字始發之意,則不應存疑。豈不知文辭之釋義亦多爲文辭哉?既爲文辭,則必依其言語情境(dialect environment)。 於『女』一詞,亦復如是。自王以後,解『女』者,朱熹亦爲其中之一,其作【楚辭集注】以『』爲『賤妾之稱』,並臆造『以比黨人』。後凡有閱【集注】者莫不哂然,以其一生布道宗經,言辭均不離道德二字。屈既見逐,遂遠離於朝廷,又爲何使小人尾隨而至,反覆詈之?足見其釋義偏頗無理。朱子之解,固不可信。然又何能托信於其他三者乎?余治言語文字以來,於理論尚不大通,但牽強附會略微可辨其解之,固託言於是。
屈氏被逐於漢北。其時,自言曾歸鄉一遭,族中親友遂悉來探望,來者中有一女名曰『女』,屈氏言其則曰『嬋媛』二字。心中雖懷有憂思,然女子既未泣涕漣漣,亦未長吁短嗟,反而一次三番的責備屈子,問道:『汝何博蹇而好修兮,紛獨由此節』,『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z獨而不予聽』。此女隨一乾親族而來,且三番責問屈氏。王逸遂將『女』視爲屈原之姊。【章句】云:『女,屈原姊也。』後,許氏依傍此種說法,【說文】中則有:『,女字,音須。賈侍中說:楚人謂姊爲,前漢有呂。』洪興祖於【補註】中引【說文】,沿襲女爲屈原姊說。
不止訓詁,此種說法也見於史書。【後漢書.和帝紀】中云『十二年,秭歸崩』附有注云:
秭歸縣屬南郡,古之夔國,今歸州也。袁山松曰:『屈原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秭歸」。『秭』亦『姊』也。
袁崧之與王逸說法無異,實乃沿襲王氏之說。校注史書,亦借王氏之論。
若云『女』爲屈原之姊,王逸無非依字於『』也。湘楚沿江地方言,以『』稱姐妹。【易.歸妹】記:『六三,歸妹以須』;【史記.高后紀】載:『太后女弟呂有女爲營侯劉澤妻,澤爲大將軍』;【陳涉世家】復載:『樊噲…且又乃呂后弟呂之夫…』。不僅於古,時至今日,此習亦未嘗易。韓少功有【女女女】一書,言鄉里有以『』字入女名之俗,比如『婉』『珍』等人名。朱季海【楚辭解故】中亦有此言:
【方言】第十二:『荊姊也。』錢繹箋疏:『【廣雅】:荊姊也。【玉篇】作稍,云:姊也。【廣韻】:齊人呼姊。【說文】:女字也。引楚詞【離騷】曰:『女之嬋媛。賈侍中說:楚人謂子爲。王逸註:屈原姊,,居鎦轉。』……『逍搖』與『須臾』相通,『須搖』亦與『須臾』相通,楚語皆無分別,故女亦可謂之女荊姊之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