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5|回复: 0

[汉语教育] 《文史我鉴》之唐和我们(3)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0-12-14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新华副刊
有一次,唐先生找到我,从上衣口袋里摸索出一只信封,然后又从信封里摸索出一叠钞票,那钱有十元票面,有五元的,甚至还有一元二元的,他当着我面点了一遍,又让我再点一次,一共是二百八十元,然后才说,他想自费出一本诗集,开本就像“我们”的诗集,但希望能有一个正规的书号,这钱算是先付一部分印刷费,希望我出面为他联络。我答应了,虽然知道这是难事。果然我和出版社的诗歌编辑张德强说及此事,德强说,如果列入选题了,那就不用钱,如果不能列入选题,这点钱也不够。我即给唐先生写信告知此事,但为了婉转一些,所以没立即将钱寄回。谁知没几天就收到他的来信,曰:“事既为难,不必勉强,请兄将原款寄还,弟囊中羞涩,可另作他用。”  又一次,有几个外地的诗友听说温州手表便宜,托我替他们买几只。那表当然是走私表,但由于当时谁也钱少,不是想违法而是没办法,友情难却,我只好将老先生也拉下水,为我干此违法的勾当。唐先生果然勉为其难,为我买了四只,又来信告诫说,“不要再搞了”,最后补充一句:“四只共160元,已收100元,对吗?”看到这一句,我呵呵笑了,赶忙将六十元汇给了他。
诚如邵燕祥先生所说,唐先生是一个绝对的“活在诗里的诗人”。回想起我与他的交往,我觉得他真是一个既不知别人是如何以世俗为人、也不可能像我这样以世俗论人的人。正因如此,所以最后我们竟为一个他和我都熟识的人发生了一场争执。因为我对那人的品行颇不以为然,人前人后,从没说他一句好话。不知怎的,一天唐先生居然来信,批评我偏激,为那人大打抱不平。我当然不服,回信反驳,三来三往,双方用语都颇为激烈,他说他是仗义执言,我说他是偏听偏信。争论最后当然是不了了之,只是此后我俩相见,只限于一般的打招呼了,也许彼此都有了一个解不开的结。但如今想起故人,却有一种深深的愧疚。因为唐先生和我并无个人恩怨,聚散之间,可说全在一个“诗”字,就像当初,他为了一个“诗”字,自愿为“我们”去寻得辛笛先生的资助一样,后来与我这般争论,也正是因为一个“诗”字,因为那人也是与“诗”有关的人。
这使我想到了再三慷慨解囊、资助“我们”而自己的生活却是极为简朴的辛笛先生。有一次我们登门拜访他,辛笛先生夫妇请我们到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就餐,席间他笑笑说:诗人都是穷的,但请朋友在这样的小餐馆吃一顿的稿费总还是有的。最后他说了一句颇为经典的话,他说:“友情即诗,诗即友情!”
而唐先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因他的天真而作诗,他以他的诗而活着。
唐先生与诗同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