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0|回复: 0

[狭义文字学] 汉字结构的主要变化(1)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0-11-1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华夏2009
从结构上看,汉字主要发生了三项变化: (1)形声字由少数变成多数。(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形声字由少数变成多数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形声字在全部汉字里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由少数变成了占压倒优势的多数 (这里所说的“全部汉字”指全部表意字、形声字和记号字、半记号字,不包括借这些字充当的假借字。关于记号字、半记号字参看第三小节)。  


    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之后,新增加的字大多数是通过加偏旁或改偏旁等途径从已有的字分化出来的。有的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如前面讲字形繁化时举过的“狮”字。有的通过在某个字上加注意符表示它的引申义或本义而形成。例如:“取”引申而有娶妻的意思(《诗・豳风・伐柯》“取妻如之何”),后来加“女”旁分化出了“娶”字。“莫”本作■,象日落草莽之中,是表示“暮”这个词的,后来由于常常假借来表示否定词“莫”,加注“日”旁分化出“暮”字来表示本义。有的通过在某个字上加注音符而形成。例如“食”本有“使……食”的意思,后来加“司”旁分化出“饲”字来表示这一意义(也有可能“饲”是把“~”的“人”旁换为“司”旁而成的字)。改变某个字的偏旁而成的分化字,多数是表示引申义的。例如张开的“张”引申而有发胀的意思(《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后来把它的“弓”旁改成“肉”旁,分化出“胀”字来专门表示这一意义。通过上述这些途径分化出来的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
  

    由于用图形表示字义是造表意字的重要方法,汉字象形程度的不断降低,对造表意字很不利,并使很多已有的表意字的字形难以再起原有的表意作用,但是形声字一般却不受影响。这不但促使人们越来越多造形声字,少造表意字,而且还促使人们陆续把一些表意字改成形声字。例如“昊”(昃)字本作■,用人跟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表示日已西斜的意思,后来通过把倾斜的人形改为形近的音符“■”而变成形声字。  


   “凤”字曾由象形的表意字变为从“鸟”“凡”声的形声字,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有时为了简化等目的,也会把表意字改成形声字。例如当捕兔网讲的“D”在甲骨文里写作从“网”从“兔”,是一个表意字,后来通过把“兔”旁换成笔画较少的声旁“且”而变成形声字。为了简化等目的把形声字改成表意字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例如把从“山”“严”声的“i”改成从“山、石”会意的“岩”,把从“户”“”声的“■”(有加“木”旁的繁体)改成表意字“闩”(“一”象门闩)。不过这种现象要比表意字改成形声字的现象少见。  


    一方面,在新增加的文字里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一方面,已有的表意字还有不少陆续被改成了形声字。因此形声字在全部汉字中所占的比重就逐渐上升了。有人曾对殷墟甲骨文里已认识的那部分字的结构作过研究,发现形声字还明显地少于表意字(参看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上篇)》“甲骨文的六书分析”节,台北史语所集刊45本374―380页,1974年)。 在周代,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形声字增加得非常快,新造的表意字则已很少见。这从有关的古文字资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可能早在春秋时代,形声字的数量就已经超过表意字了。关于《说文解字》所收的九千三百多个小篆里的形声字的数量,有几种统计数字,一般认为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南宋郑樵在《通志・六书略》里对两万三千多个汉字的结构作过研究。根据他的统计数字,形声字的比重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不过在常用字里,表意字比较多,所以形声字的比重就比较低。有人根据教育部1952年公布的常用字表里的二千个字作过统计,算出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七十四。在汉字里,有些字的结构应该归入哪一类尚无定论,因此上引的那些统计数字是不可能很精确的。但是这些数字所反映的、形声字由少数逐渐变成占压倒优势的多数的情况,显然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形声字既有表音成分,又不像有些假借字那样有造成误解的可能。在使用意符、音符的文字里,尤其是在汉字这种记录单音节语素占优势的语言的文字里,这是最适用的一种文字结构。形声字比重的上升,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标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