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新法家
[原文]
人何以故而毀①我?人何以故而譽②我?彼何以故而毀人?彼何以故而譽人?望人譽而功不至,斯毀之焉;防人毀而過能悛③,斯譽之矣。是故,毀譽我者無其漸 ④,我招毀譽有其漸;毀譽人者無其因⑤,人招毀譽有其因。吾愛天下人,不求譽而行可譽之事;吾惡天下人,不畏毀而行可毀之端。吾恥天下人,不知毀譽而淹沒以終。淹沒以終,人不毀而自毀也。生平⑥以有過自毀者,人必譽之;生平以有功自譽者,人必毀之。雖然,譽人而過乎其實,標榜之風必起矣;毀人而過乎其實,求全之輩可誅矣。世人勉之戒之。
[注釋]
①毀:本指破壞,如『毀損』。這裡用作貶低、給予不好評價的意思。
②譽:讚揚、稱頌之義。
③悛:音『圈』,指悔改、懺悔。
④漸:指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
⑤因:原版為『音』。根據構句的排比式與句義推論,『音』實為『因』誤,特更正之。
⑥生平:原版為『生前』,與下句排比不合,句義也顯為不妥,故判為『生平』之誤,特更正之。
[文譯]
我們生活在這個與人共處的社會當中,別人因為什麼原因會貶低我討厭我?別人因為什麼原因稱頌我讚揚我?他們因為什麼而貶低討厭某些人,他們又因為什麼而稱頌讚揚某些人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因果關係。上述毀譽現象的形成,大約可歸於如下因果關係:
想讓別人稱頌讚揚自己,但是自己的功績與成就遠遠沒有達到值得他人稱頌讚揚的程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越是想方設法鼓動他人稱頌讚揚自己,而所得結果恰恰相反,卻會招來別人的嘲諷和貶毀。
為了避免讓別人批評貶毀自己,自己有了一點錯誤和過失就馬上認錯馬上悔改,別人恰恰不會給你批評和貶毀,而會稱頌讚揚你。
所以說,在這個有功過是非評斷的公理社會中,別人是貶低我還是抬高我,他們並沒有一個很漫長的判斷過程,但作為行為者本人,他是要招來社會的好評還是壞評,是有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積累過程。社會上的人們評價一個人,貶低誰,其實並不是跟被貶低者有什麼舊仇私恨;稱頌誰,其實並不是跟他本人有什麼親密友好的特殊關係。往往只是一個公理評判。反過來,一個人若是招致別人和社會大眾的批評貶毀,或是招致別人和社會大眾的稱頌讚揚,這卻是事出有因的。人們對他的好與壞評價從沒有無緣無故的。從因果關係來看,如果我們懷有一顆對社會大眾的博愛之心,用這種心去辦事,我們並不求別人稱頌報答我們,實際上我們就已經在做着人們一定會稱頌讚譽的事情。如果我們不僅對社會大眾沒有博愛之心,相反憎恨這個社會,無視這個社會,進而對這個社會進行欺詐、掠奪、破壞,即便我們不害怕社會怎樣貶毀自己,但自己的行為無疑已經造下必遭貶毀懲罰的徵兆。我為天下許許多多人感到羞恥。因為他們不知毀譽對於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多麼重要,不珍惜自己的人格,不顧忌自己的聲譽,就像跳入一個渾水潭中,胡亂度過自己的人生。見名即逐,見財即貪,見酒色即淫,見便宜即占,不思因果,不想報應,就這樣淹沒在慾海里不知自拔,到頭來不是別人毀了自己,而是自己毀了自己。
當然,人在一生一世里,不是天生下來就是聖賢,故也有說錯話辦錯事的時候。在我們的生平中,如果說錯了話辦錯了事,我們敢於公開承認,公開悔改,敢於批評責罰自己,人們非但不會貶低你,相反會給你以讚譽。但如果在我們的生活中,做過一些對人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別人還沒有讚譽我們,而我們就先大加讚頌自己;別人讚譽我們五分,我們卻要讚譽自己十分。結果呢,人們非但不會再讚譽我們,卻會嘲貶我們,看不起我們。
以上這些雖然都是從嚴格要求自己方面而言的,但換言之,即或我們作為公眾的一員,在對他人進行好與壞的評價時,也要具有一顆對社會負責,對他人負責之心,要把握分寸,不偏不倚。如果我們讚揚一個人的時候,過於誇大他的功績成就,過於拔高他的思想境界,這就會刺激世人好大喜功追慕名利之心,久之會造成虛誇的社會不良風氣。反之,批評一個人的時候,言過其實,或者求全責備,這也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應受到嚴厲譴責的。這些有關毀譽的道理,誠望世人勉之戒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