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晨報 最糾結的方言
異鄉話,該愛你還是恨你
他鄉遇鄉音淚眼汪汪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老鄉怎麼認?家鄉話自然是第一標準。儘管他濃眉大眼、鼻樑高挺,但未必就是新疆小伙;儘管她喜歡『民族風』服飾、愛穿扎染長裙,但不一定是雲南姑娘;他們愛吃麻辣火鍋,但極有可能不是重慶人。但只要人一張嘴說話,你便馬上能辨別出她是台北來的MARY還是東北來的馬麗。
方言很精確,容不得絲毫差異。從細微之處就辨得出『我們都來自江蘇,但你不是揚州人』。於是恰恰是來自同一市區縣鄉鎮,有着相同口音、講話方式甚至口頭禪的兩個老鄉之間有着濃稠熱乎的私密情感。
方言又很包容,四川人聽了重慶話也覺得親,吉林人聽了遼寧話感嘆:『這是我們東北老鄉。』如同在外國聽到中國話一樣,語言有時讓家的範圍無限擴大。
聽不懂方言一頭霧水
『有時我會納悶,地鐵裏的一個女孩兒明明剛用普通話和客戶交談,掛了電話馬上又和身邊的男朋友哇啦哇啦地講起家鄉話,而且是那種我完全聽不懂的方言。如果不是聽她剛講普通話,我甚至會認為她是外國人。』北京土著小胡一頭霧水。
提起南方方言,劉小姐有一次難忘的經歷。一次她獨自去快餐店用餐,坐在她對面的兩個女孩兒不停地打量她,然後便說起『天書』一般難懂的方言。『她們一邊說,還一邊用眼睛偷瞄我,肯定是在談論我什麼。儘管都是中國人,但我一個字也聽不懂。』
在北京某地產網站工作的彭小姐來自黑龍江,提及此事,也常有不公平之感:『南方方言大家聽不懂,他們好似多學了一門語言,而東北話誰都能聽懂,我們簡直比人少會了一門「外語」。』不甘心的她終於在網上發現了一份東北話四級測試題,好奇地拿着去考外地同事。1、選出『欠兒登』的同義詞: A磨嘰 B哪兒有事哪兒到 C埋汰。2、這孩子真膈應人。『膈應人』的意思: A 煩人,討人厭 B招人喜歡 C天真活潑 D呆若木雞 …… 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考題真的把同事難住了。這讓她不由得感嘆,家鄉話能產生如此大的隔閡。
最敏感的方言
貼標籤,口音有尊卑之別
就像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性格,城市中的人也往往被貼上了標籤。哪兒的人江湖草莽氣重、哪兒的人吝嗇多疑、哪兒的人厚道樸實、哪兒的人自私油滑、哪兒的人剽悍衝動,哪兒的人斯文儒雅……這些褒貶不一的臉譜化評價無疑使一部分人變得敏感,通過語言隱藏身份。
地域歧視其實並不新鮮,某論壇上曾爆出這樣一件事,北京某超市打出的招工廣告稱:『河南、東北人勿擾』,原因是河南人口碑不好,而東北人太能惹事。這種刻板印象當然有失公允,但是來自安陽的體力勞動者宋先生氣憤傷心之餘,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抹去鄉音,開始模仿北京話。
而另一些方言則永遠處於強勢地位。陝西的李小姐認為,上海人特別喜歡說吳儂軟語,尤其是在別人聽不懂的情況下。『我覺得這是一種炫耀,覺得上海人厲害,有品位。
最困惑的方言
學京味,被誤『攀高枝』
很多朋友來北京後開始改說『北京話』,這讓在哈爾濱工作的趙先生對此頗為不解。趙先生認為,『我同學現在說話京腔京調的,我覺得外地人說北京話,有語言環境自然是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想被北京排斥,想接近北京而已!在北京說也就罷了,回到老家接着說,可能是有點改不過來,或者想裝大爺、冒充北京人。』
對此,在北京工作3年的劉小姐並不認同。『很多人認為外地人說北京話有忘本之嫌,但我說北京話絕對因為我模仿能力強。』
來自江蘇的吳先生則認為外地人想接近北京而說北京話無可厚非,『我常年在一個城市學習、工作、生活,自然希望被這個城市接納,而不是排斥。因此,無論我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做出一些渴望被認同的事,都不應該被扣上「攀炎附勢」的帽子。』吳先生認為地方的差異性永遠存在,優越感也會隨着城市的發達程度有所體現。但這並不意味着說『北京話』或『上海話』就是在顯示優越感。與此同時,那些在北京堅守家鄉話的人也並沒有被視為『英雄』,曾有教授在講台上操着一口家鄉話傳道授業,台下同學無奈抗議,因為完完全全不知所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