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成爲重要的課題。漢語熱和奧運會爲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典籍的翻譯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橋梁,是漢語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1.漢語文化傳播的契機
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爲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最佳的機會。北京奧運會的魅力不在於開閉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於鳥巢、水立方等建築,而是多主題、多視角,立體鮮活地展現了傳統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的風貌與開放中國的胸襟。對於中國而言,經濟騰飛固然重要,文化復興更加意義深遠,後奧運時代我們應更好地落實『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
據 統計,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將漢語作爲第二語言來學習。全球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一方面表明漢語作爲一種世界語言和商業語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對漢語文化價值的認識也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目前,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層次,雖然每年到中國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選手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能夠認知的人並不占多數,大部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膚淺了解來自有限的影視作品或其他大眾傳媒。漢語作爲文化的有力載體,應當利用全球『漢語熱』的契機扭轉這一局面。世界範圍內,懂漢語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語了解漢語文化成爲中西文化的橋梁,承載中華文明的典籍的翻譯影響日益深遠。
2.典籍承載的漢語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文明千百年來形成的價值觀念及其獨特表達方式。古希臘羅馬的文明傳統與古猶太教一基督教傳統,經現代轉型合力打造出了強大無比的現代西方文明。中國文明傳統由於近代救亡情勢的危急而被攔腰斬斷,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被擱置乃至誤導,沒有文化支撐的文明力量不僅捉襟見肘、後勁乏力且難以持久。
中國文化傳統與當代文化潮流的結合點,在於中國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那些至大至剛的人格獨立精神與擔當社會責任、天下道義的道德負責精神,這種精神作爲中國文化傳統的主流,與全球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的社會潮流非但不牴觸,而是非常合拍。同樣,中國道家思想中追求個體自由、生態和諧的精神智慧,佛教眾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均與當代環境保護主義、生態神學等人文、宗教思想合拍,同樣是參與全球文化對話與交流的文化基點。中國文化向全世界貢獻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司馬遷等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著述家,這些偉大人物不僅與同一歷史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印度教與猶太教的先知們並駕齊驅,且過之,至今仍是人文智慧和生態智慧不可企及的最高典範。
3.典籍翻譯的現狀
世界文化交流本該是雙向的輸人與輸出,交流的雙方是互爲主客體,以雙方各自對對方的需要爲基礎,以雙方各自對這種需要的意識爲前提。然而,過去的中外文化交流並不是這樣。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大約有3.5萬種古典書籍,但時至今日翻譯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黃中習,2007)。21世紀不僅是東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紀,而且應當是從『以西方文化爲主流』轉向『以東方文化爲主流』的世紀。馬祖毅、劉重德、楚至大、許淵沖、黃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國、卓振英和黃國文等國內學者的有關著作與譯著豐富了典籍翻譯這一尚未完全開發的領域。然而,典籍翻譯依然是我國文化傳播中最爲薄弱的環節,從總體來說,還沒有有計劃地、系統地、全面地通過我國自己的譯者向國外的讀者譯介。
4.典籍翻譯與傳播的途徑
跨文化傳播學可以爲典籍翻譯提供許多理論的支持,我們在研究接受美學的時候,會講到『接受視閾』和『前理解』的問題。任何人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時候,都會基於他們的本土文化的『前理解』。實踐證明,總是那些與本土文化相近的外來文化和理論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對中國人是如此,對外國人也是如此。
在採用跨文化闡釋的方法來闡釋中國文本方面,我國的學術前輩嚴復、梁啓超、王國維、蔡元培、錢鍾書等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爲我們向世界解說中國文化的理論資源。在向外國人講授【周易】、【春秋】時,當然可以按照司馬遷的解釋,說【周易】的寫作方法是『本隱之顯』,【春秋】的方法是『推見至隱』,但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說明,所謂『本隱之顯』,就是『外籀』(即演繹法),『推見至隱』,就是『內籀』(即歸納法),這樣外國友人會更容易理解,有益於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爲了進行漢語文化的宣傳,國家已經採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二零零二年來,『漢語橋』賽事已成功舉辦七屆,成爲各國大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知識,了解中國的重要平台。創辦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推動漢語文化傳播的重要項目之一。自2004年底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的首爾掛牌以來,中國已在50多個國家建立了200多家孔子學院,可謂『遍地開花』。孔子學院不僅是一個語言教育的合作機構,更應該是向海外推廣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協調者。現在國外的『漢語熱』持續升溫,很多人渴望學習漢語,其中只有少數人能夠來中國留學,大部分人只能在當地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講授語言的同時,應該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漢語文化,典籍翻譯的優秀作品可以更廣泛接受和閱讀。
爲了提高典籍翻譯的質量,國家及地方政府應該把典籍翻譯列人社科研究計劃,並撥出專款,作爲典籍英譯的出版補貼和相關研究的基金。建立『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會』,培養典籍翻譯人才,籌措資金,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地開展典籍英譯工作及相關研究。設立『中國文化戰略研究院』,對如何繼承自身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對如何深人理解、準確把握、恰當吸收全球各種文化精華進行研究,進而對設計、貫徹、修正中國文化戰略負主要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