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京晨報 理解
原本是個偽命題
客觀地說,在全球化進程日漸加劇的背景下,普通公眾日常生活中接觸與使用外語早已不可避免。就好比近距離接觸交流的文化會產生相互影響一樣,外語的使用場合日益增多,當然不可避免地會壓縮漢語的使用空間,並進而影響到人們的語言使用習慣。現實中,『中洋配』成為國人對於自身姓名的選擇;一些商品為了顯示自身的尊貴與個性,以全洋文的面貌示人;各種不中不洋的另類語言成為見慣不怪的日常交流用語,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書報文摘,更是大有流行之勢。外語對於漢語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從這個角度來看,版署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的確可能有利於維護漢語的純潔性。
然而,語言這東西,不僅有它的自然生態和規律,更有着自己的生命,只要公眾認可、接受,新詞語的湧現和普及其實就有它的道理。
所謂純淨的漢語,其實本就是個偽命題,漢語的發展歷程中離不開外來文化的滋養,外來詞更是如今漢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真要保持純淨,恐怕得退回到甲骨文時代,才算純粹。更何況,語言的使用其實更多還是來自約定俗成,只要說的與聽的、寫的與看的雙方之間都能接受,兩情相悅的話,也是人家的自由和權利。
事實上,教育環節中的外語重於國語,漢語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遠不如外語文化,恐怕才是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僅僅靠行政命令禁用縮略詞來維護漢語的純潔,更是沒有『治本』。
武潔
評判
一場虛構的戰鬥
『保衛漢語』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2004年,在『2004文化高峯論壇』上,著名作家王蒙發表題為【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復興】的演講,呼籲全球華人展開一場漢語保衛戰,母語已經面臨危機。記得當時,『保衛漢語』旋即成為很熱門的一個話題,應者甚眾。
一言以蔽之,漢語之所以『危機』,在於網絡時代網絡用語的解構和英語過熱的衝擊。
因為互聯網平台的存在,網絡熱詞不斷橫空出世。『正龍拍虎』、『很黃很暴力』、『打醬油』、『掌上壓』、『七十碼』、『躲貓貓』、『范跑跑』、『給力』……顛覆傳統語言結構的網絡詞彙以個性化的特徵從網絡向現實延伸,直接滲入大眾的生活。但必須要理清的是:對傳統語言規則的顛覆只是一種表象,蘊涵着或悲涼、或無奈、或乏力、或憤怒的形形色色且複雜的大眾情感,寄予的是社會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訴求,網絡詞彙的價值在於表達而非解構――創作或者使用網絡詞彙,不代表對於母語及其文化規則的拋棄。這本是兩碼事,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
另一方面,雖然時下英語教育的確存在過熱現象,但這是整個教育趨向功利化和實用化的推動使然,與漢語『危機』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外語教育得到大面積的普及推廣,是因為外語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需求』,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而不單純是教育問題。假如漢語存在亦有『社會需求』,那麼漢語同樣也會過熱,反過來我們似乎就該提倡『保衛英語』了。
母語是民族之魂、文化之魂,將漢語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理所應當。但文化也在隨着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而發展,漢語概莫能外。而以網絡熱詞為載體出現的語言使用形式,其實不是顛覆而是『豐富』。從傳統的『有力』到彰顯時代特徵的『給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內涵與表現的延展。
由是觀之,所謂『保衛漢語』不過是一場虛構的戰鬥罷了。硝煙散盡之後,或許我們就會發現,最該拯救的不是漢語不是國學,而是我們自己。
陳一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