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2|回复: 1

[文学研究] 苏试与凤翔东湖

[复制链接]
真衣 发表于 2012-5-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张文利

  凤翔,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渭北平原之上,东邻岐山,北依麟游,西毗千阳,南接宝鸡。凤翔历史悠久,是周王室所在之地,春秋时秦国的疆域,汉唐政治要地,宋金军事重镇。从地理上看,又是陇蜀交通之咽喉,丝绸路上的艺术之乡。在今凤翔县城东南,有一处著名的北方园林名胜――东湖公园,是陕西十大著名风景游览区之一。早在清代,东湖就被载入《关中胜迹图志》,迄今仍以其风姿,吸引着八方游客参观游览。东湖的由来及公园中的大部分建筑,都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说在上古时期,东湖现址就有一泓清澈的池水,系雍河水和渭河水涨溢汇流至此而成。据《竹书纪年》载,商王文丁十二年,有凤集于岐山。凤凰飞过雍城时,曾在此饮水,故这里被称为“古饮凤池”。宋仁宗嘉v六年(1061)八月,苏轼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试,取得制科三等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仁宗嘉v六年十二月到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在凤翔任职整整三年。嘉v六年冬,苏轼上任伊始,四处察走,熟悉郡情。当他来到郡城东时,发现了古饮凤池。斗转星移,由于地势的变化和旱情的影响,古饮凤池池水日渐减少,池底厚积淤泥,气势已不复当年。惟池莲岸柳、亭台轩榭依旧。苏轼决定在公事之余,将这里重新加以修葺整理。
  然而新官上任,百废待理。苏轼刚刚到任,就奉命赴凤翔府所属的几个县做减决囚禁的工作;凤翔大旱,苏轼忙于祭祀求雨;郡内部分地方出现灾情,苏轼又投入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繁忙事务中。因此,整修古饮凤池的事直到嘉v七年的秋天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苏轼认为,古饮凤池的修缮,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经过勘察,他决定将城西北凤凰泉的水引到饮凤池,盘活池水。凤翔府城西北凤凰泉的水从泉口处就南北分开,绕城而流,形成天然的护城河。两股水流在东南城角处,又汇聚一处,离饮凤池很近,引凤凰泉水到饮凤池,便利适宜。饮凤池源头活水的问题解决后,苏轼在岸边栽种垂柳,于水面广植莲藕,又依地形,修筑曲桥勾栏、亭台阁榭。一番忙碌之后,一个美丽的园林式的公园出现了。苏轼认为,这样一个大园林,再沿用旧称,显然已不能概其全貌,此处位于城的东边,即以东湖为名。他赋《东湖》诗一首,诗曰: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d。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无复见,上有r搏鹌。
  嗟予生虽晚,好古意所l。图画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暮归还倒载,钟鼓已。
  
  这是关于凤翔东湖最早也最完整的史料记载,诗篇详细描绘了东湖的美丽景致。诗成后,苏轼寄给弟弟苏辙,苏辙读了,艳羡不已,当即和诗一首,诗中说:“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刚刚建成的东湖,经苏轼兄弟赋诗联唱吟咏,名声大振。
  因为苏轼与东湖的密切关系,后世各朝各代在对东湖进行整修维护时,都很注意突出苏轼与东湖的关联。现在东湖公园的大多数景观,都与苏轼有关。
  东湖公园大门采取厅堂与门结合式,正中为一宽敞厅堂,门楣悬苏轼所书“东湖”二字,笔势遒劲,苍健有力。厅堂前粗大的廊柱上,书写着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关中胜迹图志》的作者毕沅的题联:“百顷汇泉源,偕周鼓秦碑共数八观雄右辅;千秋留宦迹,比颍川杭郡还应两地配西湖。”上联述苏轼引流疏浚,修建东湖,使东湖与石鼓秦碑等一起,组成凤翔八观,名垂史册;下联说苏轼继凤翔签判任后,还在颍州和杭州两地为官,凤翔的东湖和颍州的西湖,因为苏轼的原因,都可以和杭州的西湖相提并论。毕沅的联语为游览东湖的人揭示了苏轼与东湖的密切关联。
  进入公园,在东湖的北畔,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庭院,这就是苏文忠公祠。此祠乃明代所建。祠前有一副长联,曰:“道学寓风流,当时帝许奇才,一代文章高北宋;宦游同石隐,此日人怀旧德,百年笠履寄东湖。”祠堂二门匾额为“心迹应清”,正殿额为“气高天下”。祠内有一座汉白玉的苏轼雕像,高两米许,诗人峨冠长带,衣袂飘飘,举止洒脱,神情超逸。祠堂呈长方形,两边的墙壁上都是石刻碑文,有的是苏轼的诗词文章,有的是后人缅怀苏轼的作品,均由能工巧匠精心刻写而成,称碑廊。祠内有同笑山房,系苏轼当年和友人雅集兴会之所;有鸣琴精舍,乃苏轼当年抚琴弄曲之处。
  苏文忠公祠的东侧,是喜雨亭。喜雨亭原在苏轼当年所居府宅旁,是一座四角飞檐、砖木结构的小亭,原依其位置所在暂名北亭,乃苏轼为美化居住环境而修筑。此亭建成时,恰逢凤翔府久旱之后喜降甘霖,于是苏轼就给亭正式冠名“喜雨亭”。喜雨亭原本离东湖尚有一定距离,明代时为了便于游人观览,迁移至此。亭内立有刻着《喜雨亭记》全文的石碑。《喜雨亭记》是一篇构思非常巧妙的记文,它由虚处生情,以雨作中介,把修亭与降雨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觉得“喜雨亭”一名好似专为此亭而备,此亭亦非用“喜雨”命名不可。
  喜雨亭的北侧约三十米处是凌虚台,亦是明代时由原苏轼府宅附近迁移至此。凌虚台系凤翔知府陈公弼在任时特意为登高望远而建。台乃凿地为池,以其土而筑,台基宽阔,台身高出于周围建筑许多。台本凭空而建,登其上,又有凌空之感,故陈公弼亲自命名为“凌虚台”。凌虚台筑成后,陈公弼命苏轼作记,苏轼奉命写下《凌虚台记》一文。陈公弼“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苏轼《陈公弼传》)。他驭下严厉,僚属对他都有几分忌惮。苏轼刚到凤翔任上,连做了几件对百姓有利的好事,老百姓感激他,称他为“苏贤良”,陈公弼却厉声说:“府判官何贤良耶?”(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他与苏轼是同乡,对这位小老乡十分严格。凡苏轼所撰的公文,他总要再三挑剔,苏轼为此苦恼不已。他曾作有一首《客位假寐》诗,写自己前去拜谒陈公弼,陈公弼对他视若无睹,他进不得、退不能的尴尬境遇。由于此,苏轼在《凌虚台记》里借机把陈公弼讽刺了几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尽管苏轼对陈公弼语含讥刺,但由于此文文采斐然,哲理深蕴,陈公弼十分欣赏,他“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如今在凌虚台南面台壁上,我们仍可目睹此刻文。清光绪十四年(1888),凤翔知府熙年在凌虚台上增筑“适然亭”,适然亭小巧玲珑,登亭倚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适然亭之得名,盖由此而来。
  喜雨亭的正南方是东湖的内湖。内湖湖面宽阔,散布着许多厅堂亭榭,分别介绍如下:
  洗砚亭:位于内湖的东岸,是一座四角小亭,因苏轼当年用笔后常到这里洗砚而得名。
  春风亭:位于湖中心,四角形结构,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建。当时的凤翔知府蔡兆槐初来上任,了解到苏轼当年在任时,曾上书朝廷请求免除百姓积欠官府的债务,建议取消专卖盐茶的商榷制,并执行朝廷法令,释放无辜含冤囚徒二百余名。蔡兆槐对此赞佩不已,称其为百姓带来的好处“惠过春风”,因此修建“春风亭”,以示纪念。
  
 楼主| 真衣 发表于 2012-5-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亭:位于东湖的正中心。苏轼在凤翔时,常常与志同道合的诗朋酒友雅集兴会,吟诗作赋,为方便起见,他于湖中心修筑了这座亭子,并命名为“君子亭”,以示来往的都是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君子亭亭基高而宽敞,亭呈八角形,斗拱结构,十分独特。立于亭上,倚栏远眺,视野非常开阔。清时南方书生魏琪游历到此,题写楹联:“两岸回寰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凤翔县志》)此联至今镌刻在君子亭的立柱上,不仅是对君子亭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东湖品格的总结。
  宛在亭:据《凤翔县志》载,苏轼创修东湖后,即建君子、宛在二亭,后世屡有兴废,今宛在亭是后人依其旧址而建。清乾隆十九年(1754),太守朱伟业撰《宛在亭说》云:“伊人宛在,秦诗也。秋水方盛,风人睹物生情,思贤人君子欲得而见之也。”而苏轼,正是凤翔老百姓心目中的贤人君子。此亭的重建,寄托着当地百姓对苏轼的追念。
  鸳鸯亭:苏轼与妻子王弗在凤翔时,常常结伴游赏东湖,志趣相偕,伉俪情深。清同治十年(1871),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前任知府李慎之委托,于东湖内湖南侧,套建两个小方亭,取名“鸳鸯亭”,以缅怀苏轼夫妇。
  断桥亭:苏轼在凤翔疏浚修建东湖后,于元v四年(1089)出知杭州时,又疏浚西湖,开源引水,植莲种柳。因为苏轼的缘故,凤翔东湖和杭州西湖素有姊妹湖之称。后人在修缮东湖时,仿杭州西湖的“断桥”,在东湖亦建断桥亭一座。断桥亭与鸳鸯亭比邻,二亭并立水上,中以青石桥相连。
  不系舟石舫:苏轼题《金山寺画像》诗云:“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后人在整修东湖时,据此诗意,于东湖北岸建石画舫一只,取名“不系舟”,以旌表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
  会景堂:原名会景亭,在凤翔城外南溪。苏轼供职凤翔时,迁至稍西。在《会景亭》诗中,苏轼曾对此加以说明:“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凤翔知府傅世炜把会景亭迁建于东湖,并改名“会景堂”。会景堂位于内湖的湖中心小岛,宽敞明亮,古朴典雅。该堂柱上楹联是:“一面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讴歌苏轼即使在欣赏美景时,也不忘百姓忧苦的爱民情怀。
  雁南亭:因形似大雁而得名。苏轼在凤翔时,有诗怀兄弟子由曰:“花开酒美盍言归,来看南山冷翠微。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诗里充满对兄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后人有感于此,修建此亭以示纪念。
  望苏亭:位于东湖西南角,是一座六角两层小亭。据说当年苏轼离凤翔任时,全郡的老百姓送他到很远的地方还依依不舍,十分留恋。后人为了表示对苏轼的怀念,修建了此亭。登上望苏亭远眺,古道乡陌,一直绵延到无尽的远方,如同凤翔人民对苏轼的怀念一样悠长。
  苏堤: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凤翔知府傅世炜在东湖的南边,又扩建出一个新的湖区,称外湖,把原来的东湖称为内湖,从此东湖分为内外湖两部分。据《关中胜迹图志》卷八记载:“外湖分山庄、花圃、莲塘。高低参差,前后错落,曲折有致,起伏多变,主次分明,贯通一气。”山庄按照苏轼《海棠》诗中“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髟伦廊”的意境,修筑了“空鞲蟆薄“月转廊”、“崇光亭”。又在莲塘营建了“藕香榭”和“曲桥”。曲桥为一长廊,连接外湖南北,曲折有致。藕香榭为一四方小亭,位于曲桥上,顾名思义,当是观赏莲花之佳处。内湖和外湖的相隔之堤,是苏轼当年用清理出的“古饮凤池”的淤泥所筑,长三百余米,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取名“苏堤”。苏堤建有三孔石拱桥,地势高的内湖水贯桥而入外湖,形成“沧浪飞瀑”的奇特景观。明代韩借甫《东湖咏》诗云:“见说清泉今复润,苏堤烟月古今谈。”岳万阶《东湖》诗云:“坐听盈耳奏,钓乐下沧浪。”都是在咏写苏堤景观。
  东湖柳:苏轼当年修筑东湖时,广植垂柳,他的《柳》诗写道:“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思。”随着时光推移,依依垂柳成为东湖的一大景观。明代王麟《东湖柳浪》诗中所云的“风绕微波绿满池,倚风杨柳舞频欹。平湖分翠流春远,碧海笼烟上月迟”(《凤翔县志》)可为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当我们徜徉于东湖公园美丽的湖光山色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致时,我们会深深地缅怀苏轼,缅怀他在凤翔为官时期的种种政绩,感激他为后人留下了东湖这座美丽的园林景观。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