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漢字網 假借字
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象和筆畫來表現,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來代表,這種跟借用的字的形義完全不合的字就稱為假借字。
假借字有兩類。一類是本無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說假借字。如『□』,甲骨文作□,象束物的形象。東方的『□』無形可象,就借語音相同的□字來表示東方的意思。又如『北』,甲骨文作□,象二人相背。北方的『北』無形可象,就借語音相同的□,來表示北方的意思。這就是本無其字的假借。許慎在【說文敘】裏所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就是這一類。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這一類的字很多。如方圓的『方』,歌曲的『曲』,市郊的『市』,甲冑的『甲』,你我的『我』,□門的『□』,原因的『因』,人才的『才』,黑白的『白』,巨大的『巨』,容易的『易』,時辰的『辰』等都是,不勝枚舉。
假借字的另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當中本來有表示某個詞義的書寫形式,但是在使用當中不用本來約定俗成的字形而寫為另外一個意義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這一類在秦漢以上的古書中極為常見。如【詩・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借『湯』為『盪』;【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借『壺』為『瓠』;【小雅・菀柳】『上帝甚蹈,無自□焉』,借『蹈』為『悼』;【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有幽』,借『幽』為『黝』。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前一類可以說是不造字的假借,後一類是在用字當中的假借。在用字當中既然本有其字,為什麼還要另外寫一個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寫書者倉卒間寫為一個音同的字,歷代傳抄因其舊而不改;另一種原因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區、或某一師承,經常習慣以某字代某字用,後世傳寫也就一仍其舊,這從【周禮】故書和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帛書可以略知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