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2|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漢字與漢字文化圈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1-17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以漢字為傳意媒介,以儒家為思想倫理基礎,以律令制為法政體制,以大乘佛教為宗教信仰等等作為共同的價值標準――這是日本學者西攵ㄉ(1919-1988)給出的『漢字文化圈』的構成要素。這一看法大體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漢字文化圈』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漢字的使用。歷史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使用漢字,閱讀漢籍經典(文言文),並以此作為通往上層社會的通行證。而且,這幾個國家許多保存至今的歷史典籍都是用漢字和文言文書寫的。普通民眾使用的語言文字,則是借用漢字元素與本國語言相結合而創製的各種文字。
日本學者川本皓嗣(1939D)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提到:『東亞的所謂漢字文化圈或者說儒教文化圈有時會與西方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拉丁語文化圈相提並論。但二者之間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語作為公用語的羅馬帝國早在公元4世紀前後就已經開始衰落,不再是歐洲的中心勢力了。與此相反,在東亞一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一直占統治地位。第二,與歐洲會拉丁語的知識分子的數量相比,東亞會漢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其結果在歐洲不僅僅使用書面語言(或者神聖語言)的拉丁語,而且同時使用「本國語言」(vernacular),如意大利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德語等,依靠這些語言進行的各國間的交流也相當活躍。可是在東亞,作為文言文的漢文儘管各地的發音和讀法有異,但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以它為通用的公用語。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交流來看,基本上是從中國這個中心向周邊國家進行單向輻射的。而且各國語言之間極端缺乏交流的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在世界上也是史無前例的。』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現象。那麼,為什麼拉丁語『死去』而漢字卻『活』了下來?其原因固然複雜,這裡僅從漢字本身推究,是漢字的特點和優勢所造成的。
第一,方塊字在人類文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魅力。
在人類文字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與世界上其他文字對比,漢字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魅力。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雖然我們今天從博物館和遺址中能夠欣賞到這些古老文字的殘片遺蹟,但它們都是已經死去了文字。而漢字作為人類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下來、不曾中斷的文字,至今仍在繼續使用,這一現象本身即足以說明漢字的獨特性與生命力。
腓尼基人發明的22個字母,經東羅馬帝國發展為拉丁語,再經西羅馬帝國發展為希臘語,然後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在歐洲遍地開花,形成各自國家不同的語言文字。而漢字則恰恰相反,不僅在中國本土得到統一和發展,而且傳播到周邊許多國家,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廣大的漢字文化圈。今天,我們在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看到大街小巷和商號店鋪觸目皆是方塊漢字。這是漢字和中華文化神奇魅力的具體體現。
第二,漢字的內涵極為豐富,所體現的文化博大精深。
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特有而豐富的含義,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擬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大書,就是我們的祖先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經驗總結。譬如,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段繩子的兩端打個結表示結束,後來再引申為一年四季的最後一個季節,這才有了『冬季』和『冬天』的含義。再如,力量的『力』,原本是一種農具,上面有一個便於着力的把手,是一個象形字。如果把這個象形字『力』字與另一個象形字『田』組合起來,便成為一個新的會意字:『力着于田是為男』。由此推衍,『女之執帚是為D(簡化字為「婦」)』……這些都反映了農耕時代『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它是我國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字典(此前雖有解釋字義的【爾雅】),許氏提出的540部首延用至今,他所歸納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對漢字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由於漢字具有規律性和科學性,不僅在中國本土南腔北調、方言叢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文字進行交流,而且就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各國之間,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場合,彼此語言不通,毋須通過翻譯,僅用漢字『筆談』就能互相交流和溝通。
第三,進入計算機時代以來,古老的漢字仍呈現出無限生機。
當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曾有人斷言: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然而,事實粉碎了對漢字持有偏見和悲觀論調的說法。據統計,現有1000多種漢字輸入法,無論從速度還是準確率上看,方塊漢字的計算機輸入絲毫不遜色於其他拼音文字。聯合國現行的6種通用文字,即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在這些文本中,漢語總是其中最薄的那本,這表明漢語是最凝練的。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約有5億多外國人在學習使用漢語和漢字。我國近年在全球78個國家建立了300餘所孔子學院和課堂,以滿足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要求。由此可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古老的漢字又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依然顯示出無限的生機。
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了文字改革運動,即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取得了相當的成效。而台灣、香港、澳門一直沿用正體中文漢字(繁體字)。目前,海峽兩岸正在協商編寫繁簡兼收、兩岸適用的漢語字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方案。日本則採用新字體,採納了大部分簡化漢字。
儘管朝鮮(韓國)和越南都先後進行了文字改革,但漢字文化的影響至深且巨。現在,朝鮮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詞組成的。韓國於1991年和1994年在漢城先後兩次舉行了『漢字優於拼音文字』的國際漢字學術研討會,並且成立了『國際漢字振興協議會』。韓國政府還規定中學生要認識1800個常用漢字,作為必修教育。日文中的當用漢字還有1000多個,且有增加的趨勢。這些都充分說明,漢字自其產生以來5000年綿延不絕,永葆青春,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預示着未來的發展前景。
(作者:王能憲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