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7|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學術對話:淺析最中國漢字彰顯中華人文精神(2)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0-11-30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華網


【和中國式的智慧】引經據典詮釋了『和』是儒家思想之精髓,是中國式智慧,『寄託着中國人許多溫暖、善良的感情和願望……』
  人類哲學經典――矛盾論,把『矛盾雙方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事物存在規律揭示後,更讓人們認清了世界萬物皆存於『和』之中。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過,『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諧』,這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貢獻。如果全世界能夠接受這一部分,世界人民生活會更幸福一些。
  和諧是幸福的前提,『和』是『福』的行動過程,『福』是『和』的追求目標。
  幾千年的『和』思想,已經成為中國人和國家的一種文化基因,並成為一種福願,『和』作為時代福願,獲最高選票是民心所向,民意所需。
  徐:『和』與『福』有着實質的內在聯繫,對嗎?
  呂:對。『福』包含着多方面的,平安是福,和諧也是福……
  其實這100個最中國漢字相互間都有着聯繫,任何一個漢字都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文化。100個最中國漢字,不是人為意識上的排列,它們相互聯繫,相互補充,相互說明。最中國100個漢字代表着中華文明史上的100個文明巔峯,勾勒着雄踞世界的中華文明的脈絡。
  徐:『和』也是一種福願,我們該怎麼理解『和』與『福』的關係呢?
  呂:我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神聖的名字,和春節家家戶貼的『福』字,來梳理一下『和』與『福』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字中有兩個關鍵字,『中』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不僅是『旗幟』,『中央』的意思,她更多的是不侵不棄的中正、中和、中庸思想。中國不搞霸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的表現。但『中』不是軟弱,不是強加於自己的忍耐,不是不休止的抗議,『中』是不侵不棄,中國不侵略,中國更不捨棄,『中』是在必要時對『離經判道』者猛力還擊,求得中和。『和』字代表的是中華民族追求家和、國和、世界大和、天地人和的和諧思想。『中』是行為準則,『和』是道德理念,而『福』則是最終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一個在『中、和』思想指導下,追求人類幸福的國家,這就是繼承並發展着的中華文明。
  徐:您的解釋很有新意,『100個最中國漢字』,關注度最高的『和』、『中』、『福』3個字,兩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的名字中,一個在百姓的心坎上,彰顯了中華人文精神。
  呂:這是我的一己之談,一孔之見,不作學術理論依據。這100個最中國漢字相互間確實存在密切的聯繫,梳理中華文明,就要從這些文字的聯繫入手。
  徐:依據您的觀點,『100個最中國漢字』活動並沒有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嗎?
  呂:這個活動已經為研究與使用漢字的人創建了交流平台,為傳承中華文明播下了不滅的火種。深入的探索,不要說這百個漢字,僅僅一個『福』字就能尋找到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並且能夠探尋出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這百個漢字承載的就是浩瀚的中華文明史。
  徐:呂老師,您把漢字承載的信息看的如此重要,那麼,在壯大中國文化軟實力中,我們應該怎樣發揮漢字作用呢?
  呂:壯大中國文化軟實力,主要是讓國際社會能夠明確地認知中國的文化、價值觀、道德準則等無形的東西,增強交流,增進理解,促進國際交流、合作與發展。漢字承載着中華文化,同時又是漢語的基礎工具,在壯大中國文化軟實力中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漢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壯大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基本問題,也是必須得做好的工作。當前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思想上的不統一,解決矛盾的主要渠道是思想交流,語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基礎,當漢字及其文化普及到世界之時,就是世界和諧之日。
  【為了天下太平】的作者,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正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為世界和諧而嘔心瀝血。他在尼山學術論壇上講到培養國際型文化學者時談到,『國際型文化人才,除了自己的學術修養之外,還要具備兩樣條件:第一要懂得對方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和表現形式;第二要有優秀外語水平。』這個觀點中,漢字文化的傳承和漢語的應用佔有很大比重。
  徐:呂老師,您是【中華盛世平安福】的作者,據我了解,您也是目前中國第一個把一個漢字開發成多項產業的人,您是如何理解漢字的價值呢?
  呂:幾年來,我一直在做一個實踐,由一個漢字所衍生出文化產業的實踐,現在已取得實效。實踐證明:漢字,不但具有文化價值,其潛在的經濟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
  徐:感謝呂老師花費這麼長時間和我進行對話,也感謝呂老師對漢字網的大力支持。我也在此衷心祝願您的漢字文化產業能夠結出碩果,為壯大我國文化軟實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呂:感謝漢字網和【中華遺產】為漢字愛好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希望你們在傳承中華文明中再立新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