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8|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姓氏文化見證中華民族血脈 古今逾24000個(二)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11-24 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概述: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
  伏羲『正姓氏』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爲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
  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
  姓氏起源於母系氏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爲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爲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爲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爲姒。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爲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爲己、董、彭、禿、u、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
  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古代『姓』和『氏』嚴格區別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時期,『姓』被定爲世襲,且由父親傳遞。今天我們所說的姓氏與常見的『以姓氏筆劃爲序』,是把姓氏當成一個統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
  如前文所說,『姓』代表氏族的血統,起源於母系社會,稱爲族姓,是爲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誌。『氏』是古代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爲『姓』的支系,表示功勳和地位。當時部落的大團體,裂變成了若干小團體,出於相互交往中識別的需要,這些小團體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時獲得了一種與地域有聯繫的新標誌―姓。
  歷來以爲中國人先有『姓』後有『氏』,事實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關係也在變化。傳說和文獻中出現的『氏』有上百個,最早的是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時代,隨後爲鉅靈氏、黃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紀時代,接著爲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紀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爲巢,掘地爲營;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結繩記事。
  進入到伏羲時代,這一時期中原出現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陸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陰康氏、中皇石、女媧氏等部落或國家。中國最早的『姓』就產生在伏羲時代,『風』是中國的第一個姓,這個時期一個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領是倉頡,他創造了文字,替代結繩記事。
  女媧氏之後爲神農氏,即炎帝,其後爲姜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所在部落的稱呼叫有熊氏,黃帝繼承炎帝之位,統治了中原大地。黃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這12個姓事實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兒子因沒有實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據考證,中國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黃兩帝之後。炎黃兩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無論你我他,同姓一家親,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根。
  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姓氏便開始合而爲一,由於形式固定下來,子孫可以永久使用,便於形成一脈相傳的家族,血統源流線索從此變得更爲清晰。中國人十分重視姓,養成了同姓聚居的習俗,許多地區流傳著修譜聯宗的習慣,在全國形成了無數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後人探討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據此找到血緣所出。
  姓氏來源有多種,有以圖騰定姓氏的:熊、羆、豹、虎、龍等;以國家名稱爲姓氏的:齊、楚、韓、趙、秦等;以居住地爲姓氏的:西門、郭、丘、尹、常;以官職爲姓氏的:上官、卜、錢、士、司馬等;以職業爲姓氏的:張、顧、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稱爲姓氏的:喬、姬、姜、黃、武等;皇帝賜姓氏的:劉、李、趙、完顏、朱等;還有以數字、季節、方位、氣候、花木等等爲姓氏的。
  中國人習慣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傳遞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氏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遞的基因,相當於位於代表人類男性染色體上的特殊遺傳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在一個氏族內部,爲了區分彼此,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誌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就可以區分彼此,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僅稱『名』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與自己的『名』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區別他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名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國,一般每人都有姓。人們初次交往,彼此總要先問:『您貴姓?』可見姓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交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
  姓的來歷約有二十二種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俗稱『百家姓』,其實在明朝(1368―1644年)時就已有3000多個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爲『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種原因而變化。
  因此,我國姓的來歷,幾千年來變化多端,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爲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爲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爲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爲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爲姓。
  三、以古國名爲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爲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爲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五、以官職爲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爲姓。
  六、天子賜氏,以 號爲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爲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爲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七、以祖輩的字爲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八、因神話中的傳說爲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爲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九、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莊』字,凡姓莊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爲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爲『鄭』;後他改名爲鄭和。
  十、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複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于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于。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十一、以姓爲氏。姓作爲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爲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爲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國名爲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爲今天常見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爲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爲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十四、以鄉、亭之名爲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十五、以居住地爲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爲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爲氏,漢代時改皇父爲皇甫。
  十七、以次第爲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爲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爲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十八、以官職爲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爲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十九、以技藝爲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二十一、以諡號爲氏。
  二十二、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