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文化 三、漢字潛藏的文化之美
1.哲學思想
在漢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蘊含着一些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我們先來看看漢字中最簡單的『一』字,首先從『一』字的含義上來說,許慎在解釋『一』的時認為: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到:有一而後有二,元氣初分,清輕陽為天,重濁陰為地。正像【周易】上所說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數也,『二』是地之數也,中國的先民就是這樣把漢字溶入了更深的內容和意義,把漢字同萬事萬物聯繫起來。在古代的漢字藝術中,有一種表現形式叫『計白當黑』,其實裡面蘊涵了古人的『有』『無』的一種哲學思想,如齊白石畫蝦但不畫水,而是用空白的紙面做水,他的蝦給人看了以後感覺有種鮮活感,他以『無』表現『有』,把空白的空間留給觀者,用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填充,去意會白紙中的水,以『道家』的思想來解釋,畫出的蝦就是『陽』,留下的空白的水就是『陰』,這樣就在對立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
2.倫理思想
(1)做人思想。在古代,人們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最關鍵的東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養很高,才能擔負起治理國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謂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如『信』,【說文】解釋:『信,誠也,從人言』就是人說的話要真實,如果一個人講話不真誠,就達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則,他就是不一個真正的,為大家所認同的『人』。『仁』,【說文】:仁者,親也。從人二。【中庸】解釋:仁者,人也。也就是說,做人要做一個有愛心,有信用,能夠對別人以幫助的人。中國易學有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日月:立地之道,曰之剛柔:立人之道,曰之仁義。可見古人將仁義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準來對待.
(2)禮教思想。古時的禮教制度非常嚴格,如『君』,【說文】:『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意思就是說,所謂『君』者,就是發號口令的人,慢慢的『君』字就成了統治者的代名詞。『臣』就是一個被統治者的形象,『臣』是一個側目、曲身、俯首稱臣的人。在古時候,作為臣子,從來不能用目光與君王正視,這樣做回被視為不敬,對君王所說的話就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是古時的君臣之道。『孝』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說文】解釋:孝,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也。『孝』在我國是有很深的思想根基的,子女孝順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國家穩定,國之本在於家。
漢字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它記錄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歷史,它包含着太多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這其實就是漢字富有如此魅力的根源。漢字反映了民族心理,表現出了民族性和民族特徵,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作者:盛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