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三、拓展多向思路中的基本思路
通過以上論述,如果我們能夠認可在多維的視角中應該突出一個主要的視角,亦即漢民族人與其生存空間的互動歷程;如果我們能夠認可在多層的目標中應該突出一個最高的目標,亦即認識漢民族的『人』,那麼我們就應該可以理解,在其多向的思路中必須突出一種基本的思路,那就是從主要視角出發,面向最高目標,將個體的語詞符號放入整體的詞彙系統之中,將整體的詞彙系統放入漢語大系統之中,將漢語大系統放入民族人與生存空間互動的中介系統之中,由孤立的詞彙現象研究走向人的詞彙活動研究,從而認識漢語詞彙形成發展的機制與規律,認識漢民族人在語詞符號化行爲中表現出來的自我的生存方式、根本特性和存在價值。而人的語詞符號行爲又是一個連貫的有機系統,其中主要貫穿著『認知事物―解釋世界―創造文化―重塑自我』的相同環節與線索,所以又可以將這一基本思路再分爲認知學的思路、解釋學的思路、文化學的思路和哲學的思路,以便進行較爲具體深入的闡述。
1.認知學的研究思路
認知活動是人與其生存空間一切互動的起點,是人腦通過符號(主要是語詞符號)處理生存空間中事事物物信息的加工過程,亦即人對事事物物的特徵、運動及其相互關係的感知和反映。認知過程包括低層次的感覺、知覺、短時記憶等等和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概念形成、推理過程、語言理解、知識運用和問題解決等等,而其中的關鍵,則是從『範疇化』到『概念化』以及由此而來的『詞符化』。(註:所謂『詞符化』,是指特定事物獲得詞的表徵亦即特定意義獲得詞的表達的過程,換一角度看也是命名造詞的過程。『詞符化』完成以後,特定事物及其意義便通過詞的引渡而以詞的形式進入民族人的生存空間,進入民族人與生存空間互動的歷程。)因爲,生存空間及其萬事萬物正是以轉化爲概念和詞符的方式表現對於人的存在並由此而成爲『存在者』;人也正是在感知事事物物、認識生存空間、將經驗到的外在現實加以概念化和詞符化的心智活動中揭示事物的存在、彰顯自己的存在並由此而成爲『此在』。以此爲根據,我們提出『認知學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強調從認知活動的角度,用認知語言學的方法,發掘詞彙資料尋找相關史料,由已知求未知,探究漢語詞義詞彙形成發展的主要動力、內在根據、基本規律及其在民族人與生存空間互動中的作用和效應。其中最爲切實、最爲重要的是著眼於民族人的認知活動以扣住範疇化的進程和概念的表徵:研究分類如何促使語詞所指事物的類型化,它是詞義形成的先導;研究概括如何促使語詞所指事物的詞義化,它是詞義形成的方式;研究表徵如何促使語詞所建詞義的詞符化,它是語詞形成的標誌;研究人們如何以聯想爲根據,參照原有事物以認知新現事物,借用原有事物的名稱作爲新現事物的名稱,它是人們常說的詞義引申。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探知漢語詞義詞彙形成發展的動力、根據、方式和效應,而且可以發現漢民族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而窺見民族『人』的心智特徵。(註:參見周光慶【漢語詞彙研究的認知學基礎】,【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5期。)
2.解釋學的研究思路
一般說來,解釋包括理解和闡釋,是作爲解釋者的人在與其生存空間互動的歷程中,懷著自己的認識圖式,基於認知的初步成果,理解特定事物存在的根據、過程、特徵和價值,確認它『是什麼』、『怎麼樣』,並將其轉化爲意義而用語言闡述出來的活動。解釋者對於特定事物存在的根據、過程、特徵和價值的理解和闡釋,通常並不是『純客觀』的,鏡子似的『反映』,而總是發揮了認知圖式的設定對象的選擇功能和整理信息的規範功能,成爲了一種發現,或是一種創造。從哲學的高度看,解釋所發現、所創造的意義,體現了人與事物、與生存空間的種種複雜關係,構成了人與事物、與生存空間互動的方式,是人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從語詞的實際看,解釋所發現、所創造的意義,大都轉化爲詞義,並獲得了語詞的表徵。所以,如果說人存在的獨特本質便是對生存空間及其事物進行以認知爲基礎的解釋並由此而發現意義、創造意義,解釋也就成爲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原始特徵,那麼,由解釋而生成的詞義也就因此而具有某種生存本體的性質,折射出人的認識圖式和生存方式,體現出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此爲根據,提出『解釋學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強調,在認知學思路的基礎上,從解釋活動的角度,運用解釋學的方法,研究民族人是如何在解釋中形成詞義、在解釋中運用詞義、在解釋中理解和發展詞義的。其中最有難度也最爲重要的,是探討詞彙形成發展對於存在的解釋和對於『人性』的彰顯,是探討詞彙運用接受對於存在的解釋和對於『人性』的彰顯。(註:參見周光慶【漢語詞彙研究的解釋學路徑初探】,載【詞彙學理論與應用(三)】,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3.文化學的研究思路
人認知事事物物、解釋生存空間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更好地開展與生存空間的互動以創造和發展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人的一切功能的集中體現,是人的一切勞作的成果總和,是人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是人得以形成自己本性的有力動因。語言具有文化的一般特性,在任何意義上說都是文化的,文化往往以語言的方式向人呈現,在一定意義上說又是語言的,二者形成了多重的互動關係。具體就詞彙與文化而言,一方面,作爲語詞創造的動力、表述的對象和存在的價值,文化理所當然地起著主導作用,推動著語詞的形成和發展,制約著語詞的形式和內容,影響著語詞的運用和解釋,從而使語詞符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徵;另一方面,作爲文化創造的憑藉、形成的中介和表述的符號,語詞又對具體的文化事項和整體的文化世界理所當然地發揮著概括與表徵功能、引渡與導向的功能、述說和建構的功能,從而使文化世界具有自己的語言特徵。要對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自然離不開對詞彙的發掘分析,要對詞彙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樣離不開對文化的發掘分析,而要對民族『人』進行深入的研究則又離不開對語詞與文化的互動的發掘分析。以此爲根據,我們構擬『文化學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強調,在認知學思路和解釋學思路的基礎上,從文化活動的角度,運用文化學的方法,研究語詞作爲文化表徵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功能性,研究語詞與文化的多重互動關係,研究這種多重互動關係對於民族『人』的促進與彰顯。其中最爲重要的是,探討『文化的創造發展與詞彙的創造發展』、『文化的超越方式與詞彙的運用解釋』、『文化的內在秩序與詞彙的內在秩序』。對此,拙文【漢語詞彙研究的文化學視角】有具體的論述。
4.哲學的研究思路
語言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入乎言詞的存在,就是存在的家園;世界只有進入語言,才能表現爲人的世界。人的世界並非作爲某種現成的空間而存在的,它需要運用語詞符號行爲等等方式予以重構;以語言作爲基礎並在語言中待以表現與建構的是,人擁有世界。哲學要認識世界,卻又並不直接研究外部世界(那是各種經驗科學的任務),而主要應該研究語言如何表現世界,如何建構世界、如何傳達世界的意義,以便真正引導人們更好地由認識語言而認識世界。語言第一次使人有可能處於存在的展開狀態之中。語言建立了人的主體性,劃定了『人性的圓周』,促成了人與世界的互動,開啟了人對未來的理想,語言是人的首要規定性。哲學要認識人類自我,卻又並不直接研究人的內在心靈(那是各種心理科學的任務),而主要應該研究語言如何促成人與世界的互動、如何成就『人性的圓周』、如何表現理性、如何形成思想,以便真正引導人們更好地由認識語言而認識人類自我。以此爲根據,我們構擬『哲學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強調,在認知學思路、解釋學思路和文化學思路的基礎上,進而應從哲學的高度,用哲學的方法以研究:民族人如何創造和運用詞彙以揭示世界的存在、彰顯自己的價值、建構自己的文化世界,而人的這種特定存在方式,又如何成爲潛在動力、真正歸向和規範原則,促進著、引導著、制約著民族語言詞彙的創造、運用和發展,並且因此而形成了何種風貌與哪些規律。稍微具體地說,可以研究詞彙產生與人的存在方式、詞彙發展與人的存在方式、詞義結構與人的存在方式、詞義演變與人的存在方式的互動共變[4]。
最後應該強調:就其歷史性的總體而言,人的認知行爲、解釋行爲、文化行爲和『哲學行爲』(完善本質特性、彰顯存在價值的行爲)作爲『人的語詞符號化行爲』,是一種以人爲起點、爲中心、爲歸宿的多樣而統一的行爲系統;詞的創造活動、運用活動、接受解釋活動作爲『人的詞彙活動系統』,同樣是一種以人爲起點、爲中心、爲歸宿的多樣而統一的活動系統。『人的詞彙活動系統』既屬於 『人與生存空間互動的中介系統』,又與之整體對應,構成了一種互動共變的關係。所以,我們所構擬的研究思路中的認知學思路、解釋學思路、文化學思路和哲學思路,同樣也是以人爲起點、爲中心、爲歸宿的分別而連貫、多樣而統一的系統,在論述時只能分別一一道來,在理解和運用時可以有輕有重、有先有後、有隱有顯,但是在其深處則是相互結合、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並不能判然劃分其界限。
作者:周光慶
[參考文獻]
[1]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周光慶.漢語命名造詞的哲學意蘊[J].語言文字應用,2004(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