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7|回覆: 0

[漢語教育] 對外漢語教學中低語境文化學生的社交語用教學研究(2)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11-10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在以上兩個情景中,德國學生的反映很難爲中國人接受,因爲這種方式太直白,沒有顧及到對方的面子,以至於對對方產生了傷害。Mao(1994)指出,中國人的面子關係到兩方面。第一,具有社會性。中國人往往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有時即便沒有威脅到本人的面子而是傷害到了她的親朋好友的面子,他仍然覺得他的面子也受到了傷害。第二,面子涉及到交際的雙方,如果對方沒有面子,自己也會覺得很沒面子。[2] 中國人講究面子的平衡,在交際中總是試圖保全自己和對方的面子,這種平衡一旦打破就有可能產生衝突,而這正是中國人極力避免的,因爲他們主張以和爲貴,雙方應盡力避免衝突,須維持哪怕表面上的和諧。而德國人很注重言語的真實性,他們認爲若不說實話那就是在騙人,失去了真實性的談話是毫無意義的,他們總是把自己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在真實性和面子之間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真實性。在以上情景中,德國學生由於實話實說,忽略了中國人看重面子的語境,導致了交際的失敗。
  
  四、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文化習得與語言習得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兩者很難截然分開,因此不能分而視之。美國應用語言學家舒麥恩於1978年提出了文化適應模式,指出第二語言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而學習者對文化的適應程度決定了他們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度,並強調從心理上應對新的語言文化充分開放。[3]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往往注重語言形式的習得,如語法,而忽略語言形式後面深藏的文化根源,因此在同中國人交往時就容易冒犯這些文化規則造成一些不快。在文化習得中,表層文化容易習得,深層文化較不易習得,因爲留學生會本能地固守自己民族的中心文化而排斥目的語文化。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明確地告訴學生習得文化的目的不是放棄母語文化,只是培養他們對漢語文化的敏感性,從而在用漢語與中國人交際過程中有意識地採用漢語的社交語用規則,不至於因爲文化差異而造成雙方的不快。有了正確的態度,社交語用規則的習得也就會容易一些。
  在針對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進行社交語用教學時,採用明示教學效果較爲顯著。
  第一,明確指出低語境文化與高語境文化的差異,提醒他們需注重語境,逐漸培養自己體會通過語境傳遞的信息,並且也要學會藉助語境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實施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爲時,如報告壞消息、抱怨、表達異議時,更需要利用語境而不是直截了當的話語來表達。
  第二,給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強調,在中國文化的大語境下,面子對正常愉快的交際起著重要作用。中國人觀念中的面子具有社會性,並講究交際雙方面子的平衡。在實施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爲時,尤其要設法保全雙方的面子,避免過於直白的話語,因爲一旦對方覺得失了面子,占據他情緒的主要是尷尬和氣憤,他便不會去關注話語的內容,這樣不僅交際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激起了不滿。
  
  第三,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要強調社交語用規則。現行的漢語教材,如【漢語教程】,都加入了情景交際教學,甚至在課後練習中都加入了情景表達專題。筆者主張對社交語用規則進行明示教學,即把特定情景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語境因素都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諸如要考慮交際雙方的年齡差異、性別差異、社會地位的不同、社會關係的親疏遠近等。然後讓學生自己發揮,之後應當指出學生話語中由於社交語用規則把握不當而產生的難以爲中國人接受的部分,並指出背後深藏的文化因素。而留學生,特別是那些來自於強勢文化的學生,又會本能地固守自己國家的社交文化,這時教師有必要向學生明確社交文化只有不同沒有優劣之分,社交語用規則的習得與語言形式的習得同等重要。來自低語境文化的學生習慣上只注重言傳而忽視意會,所以很難讓學生自己意會這些社交語用規則,這時把背後的文化解釋地越清楚,就越能引導低語境文化學生開始慢慢注意一些不能迴避社交語用規則,進而採取恰當的語言形式成功實施交際。
  綜上所述,在實施社交語用教學時,要注意到低語境文化的學生由於受其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習得漢語的社交語用規則時難度很大,因此需要給學生明確指出兩種文化在語境使用方面的差異,並明示漢語文化中在交際時需考慮的語境因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些社交語用規則,指出學生在使用這些規則時所犯的錯誤,使得文化習得更有助於他們的語言習得而不是相反。

  
  參考文獻:


  [1] 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 Mao, L.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ed and renewed』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5, 1994.
  [3] 黃錦章.劉焱.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與方法[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4] 黃冰. 第二語言習得入門[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王建勤. 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1998。
  [6] 趙永新.畢繼萬. 對外漢語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1998。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