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7|回覆: 0

[漢語教育] 文言實詞的單音性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10-14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外研社漢語網
古代漢語中,從詞的語言形式來分,有的詞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的,也就是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叫做單音詞。有的詞是由兩個音節構成的,也就是兩個字是一個詞,這叫做雙音詞。單音詞要比雙音詞數量多,單音詞占優勢是古代漢語的特點。從單音詞向雙音詞的過渡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一詞變多詞的分化過程。這樣不斷發展,雙音詞越來越多,逐漸取代了單音詞的優勢地位。

  白話和文言有繼承和發展的關係,表現在詞義上,有些詞的古義一直沿用下來。基本詞彙所代表的大多是跟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如經常接觸的自然現象、時令、數目、常用工具等等。這類詞對閱讀文言文不會有妨礙,理解和掌握也不會有困難。另外有一小部分詞語,文言文里雖常用,但隨着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話已經不用。這部分詞,雖然我們比較生疏,但通過查字典就可明了,不會造成望文生義、曲解文意的錯誤,所以關係不大。

  可是,詞義沒有發生變化以及不再使用的詞在漢語中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數文言詞彙的詞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要想讀懂文言文,必須掌握大量古今異義的文言詞彙。同時掌握文言實詞古今詞義的變化規律。文言實詞古今詞義的變化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名稱說法的改變。

  由於文言詞義的古今差異主要是在由古代漢語單音詞向現代漢語雙音詞的演變過程中產生的。因此,想要把握古今詞義變化的規律,掌握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必須要注意在古漢語詞彙中單音詞占優勢這一特點,要能夠區別文言單音詞和複音詞。

一、文言實詞的單音性
  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白話文以雙音詞居多,了解了單音詞在古漢語詞彙中占優勢這一特點,我們在閱讀古文時,就要注意不要把兩個單音詞連用當成後代的一個雙音詞去理解。這是在詞彙方面的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由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的三種情況
  將文言的單音詞和白話的雙音詞對照,以了解語言的演變情況。由單音詞發展為雙音詞,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在原來的單音詞後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亦稱後綴、前綴)。加後綴的如:擔――擔子,骨――骨頭。加前綴的如:師――老師,姨――阿姨。第二種是在原來的單音詞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同義詞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詞(原來的詞作為語素之一)。如:剩――剩餘,假――假裝,習――學習,復――恢復。第三種是換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詞。如:悟――明白,寐――睡覺。

【文段閱讀】
  東安一士人善①畫,作鼠一軸,獻之邑令。令初不知愛,漫②懸於壁。旦③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④。黎明物色⑤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⑥舉軸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皆然者。於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 宋] 曾敏行【獨醒雜誌】

【注釋】
①善:精通,擅長。 ②漫:漫不經心,隨便。 ③旦:早晨。④怪:認為奇怪,對……感到奇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⑤物色:察看。⑥逮:等到,及。

【譯文】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作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着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非常逼真的。

(二)區別文言及白話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為主。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在白話中變成一個雙音詞,初學文言的人往往用白話的詞義去解釋,結果就歪曲了原意。所以,在閱讀時不要把文言的兩個單音詞誤認為白話的一個雙音詞。例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林嗣環【口技】)的『中間』,是兩個詞,『中』是其中的意思,『間』是夾雜的意思,如果誤當口語中方位詞『中間』來理解,就誤解了文意。又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妻子』,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指兒女,不是白話中的『妻子』。

【文段閱讀】
  魏徵狀貌不逾①中人②,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③,每犯顏苦諫;或④ 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⑤威。嘗謁告⑥上冢,還言於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竟⑦不行⑧,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⑨耳。』上嘗得佳鷂,自臂⑩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資治通鑑・ 唐紀・ 太宗貞觀二年】

【注釋】
①逾:超過。②中人:這裡指普通人,與現代漢語中指的『中間人』不同。③人主意:『人主』是指皇帝,『意』是意願、想法。④ 或: 有時。終。⑧ 不行: 臂架着。在這裡 ⑤ 霽: 停息。指沒有成行。 ⑥ 謁告: 請假。⑨ 輟: 停止。 ⑦ 竟: 最⑩ 臂: 用手

【譯文】
  魏徵的容貌樣子在普通人中並不出眾,卻很有膽量謀略,擅長讓皇帝回心轉意,經常不顧冒犯皇帝的尊嚴極力苦苦進諫;有時趕上皇帝非常憤怒,而魏徵的神態面色卻一點兒也不改變,皇上也往往因此平息了怒氣。魏徵曾經請假回家上墳,回到朝廷後對皇上說:『有人說陛下您想要駕臨南山,外面都已整理好行裝了,可最後卻沒有出發,為什麼呢?』皇帝笑着說:『一開始確實有要去南山的這個想法,可是怕你責怪,所以就放棄了。』皇帝曾經得到一隻上好的雀鷹,用手臂架着它,望見魏徵進來,就把雀鷹藏在懷中。魏徵奏事很久沒有停止,最後雀鷹死在了皇帝懷中。

(三)掌握常見的文言雙音詞
  古漢語中單音詞占優勢,但是這並不排斥古代存在着複音詞。古代漢語的複音詞,絕大多數是雙音詞。不要把雙音詞拆成單音詞來理解。文言中的雙音詞,其構成情況大致如下。單純的雙音詞:①聯綿詞,如:參差、惆悵、仿佛、輾轉(以上雙聲關係),須臾、徜徉、窈窕、倉皇(以上疊韻關係)等;②音譯詞,如:單于、可汗、葡萄、琵琶等;③疊音詞,如:奄奄、翩翩、霏霏、區區等。這些詞雖然由兩個字組成,詞義卻是由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來表示,所以不可拆開來解釋。

【文段閱讀】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①,陵降,不敢求②武。久之,單于③使陵至海上④,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⑤, 故使陵來說⑥足下⑦,虛心欲相待⑧。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⑨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
【漢書・ 蘇建傳附子武傳】

【注釋】
①明年:第二年。 ②求:拜訪,求訪。 ③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 ④海上:蘇武牧羊地北海。 ⑤厚:交情深。 ⑥說:說服,勸說。 ⑦足下:對人的敬稱。 ⑧相待:即『待相』,對待你。 ⑨亡:通『無』。

【譯文】
  當初,蘇武與李陵都做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拜訪蘇武。時間已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于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足下,願虔誠地對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漢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呢?』
合成的雙音詞:①聯合式,如:婚姻、賓客、旌旗、社稷等;②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等;③前綴後綴式,如:阿母、森然、率爾等。這些詞中的第一類詞,雖可勉強分開解釋,但意義已結合得很緊,有的詞已由兩個字的含義合併而產生新義,如『社稷』,所以不宜拆開來解釋;第二、三類更不能拆開,拆開意思就變了。
【文段閱讀】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①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②,召置門下③,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④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⑤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⑥。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⑦,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⑧。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注釋】
①屬書:連綴文字,即寫文章。②秀才:優秀人才,漢代向朝廷官府推薦的人才中的一種。③置門下:安排在自己的門庭之下,即作自己的下屬。④治平:治理、安定。⑤常:通『嘗』,曾經。⑥博士:官職名。⑦詔令議下:皇帝有令,讓臣下議論某事。⑧各如其意所欲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

【譯文】
  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作文聞名當地。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就召他到自己的手下任職,特別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為全國第一,而且舊時和李斯同鄉,曾經向李斯學習過,於是就徵召吳公擔任廷尉。吳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薦賈誼,說他年輕有才,精通諸子百家的理論。孝文皇帝就徵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當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同僚中年紀最輕。每次皇帝下令讓臣子們討論問題,各位老先生都無法應對回話,而賈誼就替他們一一應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這些老先生這才都認為賈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

(四)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
  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在詞中起陪襯作用。偏義複詞的出現,往往跟上下文的偶數音節有關,是調節音節的一種手段。如:『便可白公姥』(【孔雀東南飛】)中的『公姥』,偏指『姥』;『晝夜勤作息』,偏指『作』; 『冀緩急或可救助』(梁啓超【譚嗣同】)中的『緩急』,偏指『急』。偏義複詞意義偏在哪個語素上,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確定。意義相對、相反或相關的詞並列在一起,有時偏義,有時不偏義,也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來確定。

【文段閱讀】
  (聶政)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所以不許①仲子者,徒以親② 在。今親不幸,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傀。傀又韓君之季父③也,宗族盛,兵衛設,臣使人刺之,終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具④車騎壯士,以為羽翼⑤。』政曰:『韓與衛,中間⑥不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⑦, 生得失則語泄,語泄則韓舉國而與仲子為仇也,豈不殆⑧哉!』遂謝⑨車騎人徒,辭,獨行仗劍至韓。
【戰國策・ 韓策二】

【注釋】
①不許:不答應。 ②親:這裡指母親。 ③季父:叔父。 ④益具:多準備。 ⑤ 羽翼:隨從,助手。 ⑥ 間:間隔,相距。 ⑦ 得失: 偏義複詞, 這裡偏指『 失』, 意為『 差錯』。⑧殆: 危險。 ⑨謝: 推辭。

【譯文】
  於是聶政往西到了濮陽,見到嚴仲子時說:『以前之所以沒有答應您,只是因為母親還在,如今老母親不幸謝世。請問您想報仇的人是誰?』嚴仲子將情況一一地告訴聶政:『我的仇人是韓國國相韓傀,他又是韓哀侯的叔父。家族很大,守衛設置嚴密,我曾派人刺殺他,始終沒能成功。如今承蒙您不嫌棄我,應允下來,讓我為您多準備些車馬和壯士作為您的助手。』聶政說:『韓國和衛國相隔不遠,如今去刺殺韓國的相國,他又是韓侯至親,這種情況下勢必不能多帶人去。人多了不能不出差錯,出了差錯就難免會泄露機密,泄露了機密就會使韓國上下與您為敵,那豈不是太危險了嗎?』於是聶政謝絕了車馬和隨從,辭別了嚴仲子,隻身一人帶着寶劍到了韓國。

  偏義複詞中的兩個語素,大多數是意義相對或相反的,也有少數偏義複詞的兩個語素的意義相近。

【文段閱讀】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①,竊其桃李,眾聞則非②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③也。至攘④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⑤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⑥人也,⑦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⑧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墨子・ 非攻】

【注釋】
①園圃: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與『桃李』對應,此處應偏指『園』。②非:譴責,批評。③虧人自利:使別人吃虧,有利於自己,即損人利己。④攘:偷。⑤苟:如果。⑥辜:罪。⑦ (tuT):奪。⑧譽:稱讚。


【譯文】
  現在有一個人,進人家果園,偷人家桃李,大家聽到就譴責他,上面執政的人捉獲就懲罰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於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的,比進人家果園偷桃李更不義。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進人家牲口棚,牽走人家馬牛的,這比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更不義。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殺無辜的人,奪走人家的衣服皮襖,拿走戈劍,這比進人家牲口棚牽走馬牛又更不義。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嚴重。如果損人越嚴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現今天下君子,都知道這些事,說它們不義。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讚它,說它是義。這能說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