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翻車的起源,一般追溯到東漢末年的畢嵐和三國的馬鈞。史載 馬鈞居京都城內,有地可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於常。[1]
從『其巧百倍於常』(着重號為引者所加,後同)看,馬鈞只是改進了翻車,翻車原已存在,而且似乎也不是太過希罕,起碼在洛陽是這樣吧。改進了什麼?『百倍』似涉誇大,但起碼比原來的靈巧。我推測是把原來比較笨重的腳踏式翻車改造為比較輕巧的手搖式翻車,所以能『令童兒轉之』。這應該就是後世的拔車。而且,這也是翻車用於農業活動的首次記載。
【天工開物】拔車圖
畢嵐呢,范曄【後漢書】卷78【宦者・張讓傳】載
[中平三年(186年)]……遂使鈎盾令宋典繕修南宮玉堂。又使掖庭令畢嵐……鑄天祿、蝦蟆,吐水於平門外橋東,轉水入宮。又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李賢註: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
這是關於翻車最早的明確記載,為後來的文獻廣泛徵引,近世學者多據此謂畢嵐是翻車的創製者,【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也是這樣認定的[2]。畢嵐的這把交椅似乎坐得很穩當。
也有把翻車的起源追溯到這以前的。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他的論據不無可商。李約瑟稱翻車為方板式鏈泵,認為王充【論衡・率性】所載『洛陽城中之道無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馳流,水工之功也』,無疑已經使用這種方板式鏈泵[3]。【論衡・率性】所指是修建解決洛陽的通漕和供水的陽渠一事。從理論上講,把水『激上』洛陽可以有兩種辦法:一是機械提水,一是修築堤堰。但要『日夜馳流』,翻車做不到,筒車也難以做到,修築堤堰則可以做到;所以王充歸結為『水工之功』。築堤,提高水位,控制和導引水流,這種設施和技術,戰國以來已經使用。如西漢賈讓就談到戰國時『河從河內北至黎陽為石堤,激使東抵東郡平剛,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黎陽觀下,又為石堤,使東北抵東郡津北,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陽,又為石堤激使東北百餘裡間河再西三東』。[4]【管子・度地】借管仲之口肯定回答了齊桓公提出的問題――『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並從學理和實施兩方面作了闡述。東漢建武八年(32年),在陽渠建成以前,割據隴右的隗囂曾經『悉兵數萬人圍略陽,斬山築堤,激水灌城』。[5]陽渠在張純的主持下於建武二十四年(48年)建成,也是採用築堤的辦法。【後漢書】卷六五【張純傳】稱『穿陽渠,引洛水為漕』,雍正【河南通志】卷十七【水利】則謂『穿陽渠,堰洛水為漕』,兩者合看,該工程顯然是在洛水築堤堰,把河水激引至人工開鑿的陽渠中去[6]。王充生於建武三年(27年),年青時赴洛陽[7]入太學,在市肆讀書。太學就在陽渠所經南門外,王充當可親見陽渠工程建成的壯觀景象,【論衡】所載應為實錄。可見,『激上洛水』不可能是翻車。不過,陽渠的建成為改進洛陽的城市供水系統奠定了基礎,作為城市供水系統的配套設施,使用翻車等提水機械則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畢嵐製作的翻車、渴烏,應該就是從陽渠引水的[8]。
那麼,畢嵐創製翻車是否沒有疑問了呢?疑問還是有的。即使在古代文獻中,也並不都跟范曄【後漢書】一個腔調,把翻車的始用歸結為畢嵐之時。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前53―18年)在【答劉歆書】談到他當了『郎』官以後,受到皇帝的優待,可以不干旁事,專心讀書,俸祿照發,還賜『筆墨錢』補貼,『如是,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之銘』。南宋章樵說:
繡補疑是P褥之類,加繡其上。靈節,靈壽杖也。……龍骨,水車也。禁苑池沼中或用以引水。銘詩今亡,不可復考。[9]
由於這些銘詩已經失佚,章樵的說法無法直接證實。但起碼可以打破畢嵐『始作翻車』無可置疑的假象,促進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