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網理論 1. 從朱開溝文化到李家崖文化 李家崖遺址位於陝西清澗,在這裡發現了一座商代晚期古城,建築風格與老虎山石城接近。城址中出土石刀、斧等農業生產工具以及種類繁多的陶器,從一個角度反映了這裡的農業經濟面貌;同時出土的馬、牛、羊、豬、狗、鹿等動物骨骼則從另一角度顯示了畜牧、狩獵的重要地位(註:張映文、呂智榮:【陝西清澗縣李家崖古城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1期。)。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銅器,更多地顯示了文化上的地域傳承關係。這些銅器分為三組:一是中原商式禮器與兵器;二是商式銅器和北方式銅器的結合物;三是典型的北方式銅器(註:田廣金、郭素新:【北方文化與草原文明】,見【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第1~12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研究者根據這裡北方式銅器的器形與紋飾,斷定李家崖文化與朱開溝文化有直接繼承關係;李家崖文化的人群應是朱開溝文化人群的後裔,他們的出現是在氣候變遷背景下朱開溝文化南向擴展的結果。而且伴隨氣候變遷,朱開溝文化向南推進的證據不僅李家崖遺址一處,考古研究證實從山西河曲以南沿黃河兩岸的殷商至周初遺址,以及晉、陝黃河兩岸的石樓、柳林、綏德等地出土的銅器都有中原禮、兵器與北方式銅器並存的現象,均與朱開溝文化存在一定的淵源關係(註:杜正勝:【動物文飾與中國北方民族之考察】,【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
李家崖等遺址的文化信息顯示,晉、陝黃河兩岸的先民不但保持半農半牧的經濟生活方式,而且在依託北方式兵器和工具維持生存的同時,卻使用代表中原農業文明的禮器來規定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係。換句話說,這裡的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上保持着遷出地的文化傳統,在意識形態上卻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這一地區文化特徵的二重性,既是北方民族南下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結果,同時也體現出與商王朝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存在差別。
2. 從夏家店下層文化到夏家店上層文化 大約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西遼河流域為核心的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地區開始了文化發展的新階段,即從夏家店下層文化轉向夏家店上層文化。
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顯現出不同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內涵。出土遺物證明它的農業與制陶技術遠不及夏家店下層文化發達,如用於農業生產的石制工具僅發現用於刈割的雙孔半月形刀,缺乏掘土工具;陶器為夾砂陶,陶質疏鬆、製作粗糙,表面缺少紋飾。與陶器相比,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銅器鑄造技術卻高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發現的器物包括生活用具、武器和裝飾品。其中,寧城南山根出土的錨狀有倒刺的馬銜顯示了馴馬初期對馬銜的刻意加工,其兩端倒刺的外端有可以轉動的環,只要馬頭偏離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馬也容易馴服。與銅器的功能和類型吻合,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的動物骨骼明顯多於夏家店下層文化,其種類除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常見的牛、羊、豬、狗、鹿外,還有前所未見的馬(註:田廣金:【內蒙古長城地帶諸考古學文化與鄰境同期文化相互影響規律的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通過研究出土遺物及房址、窖穴的特徵,研究者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人群雖然還過着定居生活,也存在一定的農業,但畜牧業已得到充分發展,表現出與夏家店下層文化不同的半農半牧式經濟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