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網理論 (一)內蒙古中、東部
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位於內蒙古中部的老虎山文化在形成後即向東、向南擴展,並在向南擴展的過程中,經過幾個不同階段而發展成朱開溝文化。換句話說,朱開溝文化是老虎山文化的嫡系後裔。朱開溝文化階段,中國北方的氣候由濕暖轉向乾冷;與之相伴隨,遺址所代表文化類型的經濟形態也從以原始農業為主向半農半牧業過渡。
朱開溝遺址位於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朱開溝村,其文化遺存共分五段。表二歸納了這五段文化遺存的所屬年代,以及環境、文化和經濟特徵,從中可以看出朱開溝文化時期,伴隨着氣候變化的是人類經濟生活由農耕、狩獵、採集轉向半農半牧乃至於畜牧業占重要地位的漸進過程。
植被類型是環境特徵的標誌性指示物。朱開溝遺址的不同文化階段,木本植物與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變化,顯示出遺址所在地區環境的基本面貌和變化特徵。蒿科、藜科均屬於半乾旱、乾旱氣候條件下的草本植物,對旱生環境有較明顯的指示作用。在朱開溝文化的五個階段中,木本植物中針、闊葉樹種花粉的比例,以及草本植物蒿科、藜科花粉的比例變化,反映出氣候存在冷暖、乾濕波動的特徵。在朱開溝遺址第一段文化中,蒿科、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僅占50%;以後隨着時間推移,這類植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達到93%,占據了絕對優勢。由於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屬性,這類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環境逐漸向乾旱方向發展的變化特徵。
早期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係十分密切,因此隨着環境發生變化,人類的活動方式及生存手段也會出現相應變化。朱開溝遺址第一段文化的生產工具中既包含農業生產工具,也有用於狩獵的工具,表明人們此時不但從事原始農業種植,同時也將狩獵作為輔佐農耕的重要謀生手段。此外,遺址中出土動物骨骼的特徵,還顯示了當時可能已存在動物放養業。由表二對照分析,我們發現從遺址文化堆積的第一段到第五段,隨着氣候乾旱及寒冷程度逐漸增加,動物骨骼中羊、牛兩類與豬之間的比率有逐漸增大的趨勢。豬、羊、牛雖然都屬於人類馴化、飼養的動物,但由於生理特徵和習性存在差異,一般認為飼養豬與農業生產相適應,而羊與牛的飼養則成為畜牧業的象徵。朱開溝遺址五個文化階段中豬、羊、牛比例的變化,顯示的正是農業與畜牧業互為消長的過程。第一階段豬所占比例超過羊、牛的總和,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占有突出地位;此後各段中,隨着氣候轉干、轉冷,農作物漸漸失去了生存條件,而牛、羊等牲畜對環境變化卻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比例不斷超過豬。【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一書的研究指出,當該遺址的文化發展到第五段時,不但房址、墓葬數量明顯減少且分散,而且已經出現了大量青銅工具,這些工具與後來在內蒙古其他地區發現的銅器一樣帶有游牧經濟的文化特徵。面對氣候變化,人們自然而然地將生存的依託轉向畜牧業,並在越來越多依靠畜牧業的同時,不斷積累馴養經驗,從牛、羊的畜養到馬的馴化,進而使馴養牲畜變得更加成熟、獨立。
表二 朱開溝遺址各階段的年代及環境、文化和經濟特徵對照表(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鄂爾多斯博物館:【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第278~295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 動物骨骼中豬、
文化階段 年代 環境特徵 出土生產工具
羊、牛的比率
相當於龍山 木本植物花粉很少,主要為草本植物花粉,
第一段 石刀、斧、磨棒、磨石,骨鏃、鑿、針 1∶0.45∶0.36
文化早期 其中蒿科、藜科花粉占全部花粉的50%
相當於龍山 木本植物花粉中出現了少量胡桃和漆樹等 石斧、鑿、刀、鐮、鏟、杵、紡輪、砍砸
第二段 闊葉樹種;草本植物中蒿科、藜科花粉增 器、矛形器、鏃,角鋤,骨刀、鏃、匕、針 1∶1.29∶0.33
文化晚期
多,約占全部花粉的70%以上 管、針,陶墊
相當於夏代 屬草本植物的蒿科、藜科花粉繼續增多,約 生產工具中石器、骨器、陶器的特徵
第三段 與前段相差不大,但出現了銅器,而 1∶1∶0.27
早期 占全部花粉的90%以上。
且石器中細石器的比重略有增加
相當於夏代 木本植物花粉中出現了耐寒的雲杉、樺、榆 生產工具的數量、種類、製法等與前
第四段 段無明顯區別,骨鏃、紡輪的數量較 1∶1.15∶1.15
晚期 等樹種,以松、樺類針闊葉混交林為主
前段增加,銅器仍為小件工具
石器中除細石器以及斧、刀,其他種
相當於商代 木本植物以松、杉類針葉林為主,草本植物 類都有所減少;骨鏃的數量明顯增
第五段 二里岡文化 中蒿科、藜科花粉約占全部花粉的93% 加;銅器中除小件工具外,出現了短 1∶1∶1
階段 劍、戈、刀、鏃、鍪、護牌、項飾等大型
工具、兵器和裝飾品
朱開溝文化中農業向牧業的階段性轉化是在氣候變遷的宏觀因素誘發下形成的,這一誘發因素所涉及的地區雖然範圍很廣,但反映最敏感的當數農牧交錯帶。隨着氣候變遷,不僅朱開溝文化所在地(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內)不適宜發展原始農業,其以南、以東地區的原始農業也同樣受到氣候制約。與朱開溝文化有着直接傳承關係的李家崖文化以及花邊鬲的東向傳播,證實的正是在氣候變遷的誘因下,含有半農半牧經濟成分的文化類型的空間擴展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