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4|回覆: 0

[古代科技] 紅水河稻作文化(5)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7-8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環球科技報
栽培稻的發明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問題,是世界性的重大學術課題,有多種觀點。關於栽培稻的發明。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種――普通野生稻;二是要有適合栽培稻生長發育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三是該地要有以栽培稻為主要食品並具有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的能力的古人類以及相應的稻作農業工具。具體地說,該地區必須有被考古學證明為在文化上具有承襲關係的從石器時代到現代的各個時期的人類遺址和其他遺物,以表明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類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遷徙,而保持其發展上的連續性。野生稻的存在,是發明水稻栽培最主要的物質條件,只有在野生稻分佈的地區,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才成為可能。根據農業科研部門的調查,紅水河流域是野生稻特別是普通野生稻分佈比較密集的地區。(18)紅水河流域地處北回歸線兩旁地區,屬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22℃,年降雨量在1250―1750毫米之間,約為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的1倍,長夏無冬,春秋相連,熱量資源十分豐富,有利於水稻的生長繁殖。如前文所述,紅水河流域有從文化上具有承襲關係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晚期並直到現代的各個時期的人類遺址和其他遺物,說明這一地區的人類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遷徙而保持了其發展上的連續性。此外,紅水河流域居民歷來以稻米為主食,玉米是明清之際才傳人這一地區的,粟(小米)等其他作物從來沒有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由此可以說明,紅水河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麼經布洛陀】中傳遞的關於原始社會紅水河地區居民採集野生稻穀種子並將它們培育成栽培稻,從而發展稻作農業的信息,從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和遺傳學等材料分析,其可能性是存在的,它印證了紅水河流域乃至整個珠江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壯侗語民族,是創造了稻作農業的民族,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造田地,造犁,造牛耕田

    【布洛陀造方唱本】中還敘述了布洛陀教人們造田地的情況:

    天下這麼多人,/有人住在紅紅的天角./有人住在紫雲邊。/有高處低處,/低處才有水,/鴨鵝水中游。/造田就成田,/造水車鹹水車。/四月天下雨,/水車轉動水進田。/水車架在山腳邊。/水不過高處,/丟山留受旱。/住在高處的人們,/沒有東西來養傘,/去問布洛陀,/去問姆淥甲。/布洛陀就說,/姆淥甲就講,/子民莫用愁,/不漚氣操心,/你們用柴刀去砍,/你們用鋤頭去挖,/你們用腳犁去翻,/你們用長刀去割,/你們用鋤頭去鏟/把泥土搞溶,/要谷種去播。/干處就播撒,/三百種旱谷;/低處就播放,/四百種稻穀。/

    【麼經布洛陀】中還敘述了布洛陀為了造田耕地,教人們用長石來犁田,要山石來犁地,但人拉犁一身疼痛,於是又造了黃牛水牛,造了翹犁、九齒耙,用牛來耕田耕地。如【麼幟魂[米+厚]一科】(19)中講到:

    前世無水牛,/要長石來犁田,/要山上的石頭來犁地/王晚上渾身疼痛(20),/王常有病在身。/

    於是,王按照布洛陀的指點,開始造水牛黃牛。

    造水牛在河邊,/兩角朝向後;/造黃牛在塘邊,/兩角朝向前。……/要紅泥做肉,/要蜂窩做肚,/真青藤做腸子,/要鵝卵石做肝,/要蘇木做血(21),/要龍眼果核做眼睛,/要樹椏做肋骨,/要棧木做角,/要蘆葦做尾巴。/造黃牛在泥塘邊,/造水牛在山谷。/壅水牛在乎地,/王過七早去探,/王九早去瞧,/成四蹄掙扎,/成四腿彎曲。/十個拉不走,/九個拉不起。/去問祖公佈洛陀,/去問姆淥甲。/布洛陀就講,/姆淥甲就說,/拿青麻來搓成繩,/竹筒鑽在前,/麻繩穿在後,/一人也能拉得動,/一人也能牽得走。……/前代人聰明,/有人會造犁,/有人會造耙,/會造翹口的犁頭,/會造九齒耙。/要牛去開螗,/王就得吃魚;/要牛去犁田,/王得吃稻米飯;/要去迎娶媳婦,/就種田種地。/在上方的田播秧,/下方作大田。/要糯谷去播,/要粳谷去撒。/四月拿去種,/九月收回家,/十月谷進倉。/小伙吃了臉就白,/姑娘吃了臉紅潤。/

    這裏涉及用石頭來犁田犁地和造牛來拉犁拉耙這兩個史前社會農業發展史上的重大問題,雖是神話傳說,但與廣西的考古發現相吻合,對考古發現有印證作用。在迄今所知道的神話傳說中,這是第一例有關用石頭來犁田犁地的神話傳說,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學意義。

    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扶綏縣境內金光農場同正分場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到石犁一件,用砂岩製成,犁嘴銳圓,兩邊略呈弧形,犁面光平,後部為凹弧形,殘長10厘米,寬13厘米,厚4.5厘米。共同出土的除大量石鏟外,還有石鋤、石斧、石錛、石鑿、穿孔石器、石祖等(20)。1978年又在今欽州市獨料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掘出石犁2件,器身略呈扁平三角形,平頂,犁口打製成尖狀,長13厘米,頂寬14.4厘米,厚4.2厘米。(21)1979年在隆安縣大龍潭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除發現大量石鏟外,還發掘出14件類似大石鏟但與大石鏟又有區別的石器半成品,石質堅硬厚重。有的無柄,少數腰彎如鐮形。這些石器為交互打擊而成,疤痕極不規則,第二步加工僅限於石器邊緣,都不經過磨製,器的一面修理較為平整,有的一面稍為隆起,似有意製造,有學者認為這些可能是石犁。以上3處均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經碳―14年代測定,同正分場和大龍潭遺址為距今6500多年,欽州獨料遺址為距今4500多年。前者為我國出土的最早石犁之一。從紅水河流域也有大石剷出土的情況看,這一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可能也出現了石犁,【麼經布洛陀】中所說的石犁,正是這一時期使用石犁的真實反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