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歷史千年 5 占城稻對宋代雙季稻的影響
再生雙季稻多是在原來的一季晚稻的基礎上,由於雨水調適,重新抽莖結實,不需要特別的品種,與占城稻的關係不大;間作稻,在早稻的行間種上晚稻,雖然要求早稻儘可能地早熟,以留給晚稻更多空氣、水分和陽光,占城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尚不能找到占城稻作為間作早稻的直接證據;連作稻對於早熟品種的需要量更大,但作為連作稻的一些品種,如烏口稻、烏W、黃c稻、獻台、(禾庶)等,都與占城稻無關,它們的歷史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占城稻引進以前。如連作早稻品種獻台,最早見於唐人所撰的【閩中記】[40]。至於稻麥二熟制,由於其本身在宋代的發展有限,且在太湖地區又多是晚稻與麥類的輪作,作為早熟稻的占城稻作用更小。因此,占城稻對於稻田多熟制的影響不大。此其一。其二,稻田多熟制雖然在宋代有所發展,主要的技術也已出現,但只限於局部地區,對全國的糧食生產影響不大,即使說占城稻的引進對多熟制產生了影響,其對於整個的糧食生產的影響也是很小的。要而言之,占城稻雖然在擴大耕地面積方面,特別是梯田的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對於多熟制的影響不大。
(作者:曾雄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