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7|回覆: 0

[古代科技] 宋代的雙季稻(7)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1-6-2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但是用發展雙季稻的方式來彌補由於肥水條件欠佳所致的產量低下,勢必引起更大的肥水問題,因為雙季稻對於肥水的需要量要遠遠大於單季稻,而雙季稻產量之所以不高的原因之一在於地力不足,因為雙季稻必須在肥水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才能得到較好的收成,所謂『非土力有餘沃不能全也』(明弘治【溫州府志・土產】,[12],254頁)。倘若地力不足,農民不會因小利吃大虧。明崇禎【松江府志】引徐光啟【農遺雜疏】云:『其陳根復生,所謂穭也,俗亦謂之:二撩。絕不秀實,農人急懇之,遲則損田力。』([12],57頁)例如江西南昌等地在宋代就有再生稻的明確記載,但到民國時期,仍然沒有得到推廣,原因是『稻孫米顆細而堅,罕蓄之者,不欲盡地力也。』([12],314頁)在地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僅雙季稻得不到發展,就是稻麥二熟等也受限制。有些地方雖然早稻有收,但受旱澇影響,晚稻卻不能按時播種。

    雙季稻產量不高還有季節和勞動力矛盾上的原因。連作雙季稻系在早稻收穫之後,再進行整地和移栽的,由於早稻收穫之後,晚稻的有效生產時間十分有限,因此必須搶收搶種。但由於勞動力短缺,農時往往得不到保證,結果是晚稻的產量得不到保障。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後來發展雙季稻的主要問題。【撫郡農產考略】:『凡二遍,遲至立秋栽,則不成熟。諺云:立秋栽禾,夠餵雞母。言其得谷少也。』([20])乾隆江西【龍泉縣誌】:『翻稻,早(一作中)稻刈後始種,然氣候早寒,則秀而不實。』([12],328頁)這也就限制了雙季稻的發展。

    畜牧需要是雙季稻不能推廣的另一個原因。自先秦開始,中國農區就有秋後放牧的習俗,即在農作物收穫之後,利用農隙之地進行放牧。【王居明堂禮】載:『孟冬命農畢積聚,繼放牛馬。』[⑱]作物在收穫之後,由於穀物已經歸倉,不必擔心牲畜的踐踏,同時收穫時所遺留下的殘茬、余穗等物,特別是水稻在收割之後,在其基部所萌發出來的所謂『稻孫』即『再生禾』等,也為牲畜提供了一些可食之物,而牛畜等所遺糞便又是田中難得的有機肥料。於是,莊稼收穫之後放牧是歷史上一種普遍的作法。這種習俗必然同多熟制的發展相牴觸。清初湘西和湘南可以作為一個例子:乾隆以前,湘南、湘西地區每年七八月間獲稻之後,八九月間便有拋牛之俗,即在早稻收割後,放牛於野,不加管束,這樣,『稻孫』被牛食盡。而作為農家則必須在白露節以前,將田中所有作物收穫歸倉,以免遭牛群踐踏而無收。這就限制了晚稻等後作發展。直到清乾隆年間,湖南衡陽等地的晚稻仍然非常之少([12],410頁)。多熟制的發展必然要以犧牲畜牧業為前提,但在中國農區這需要一個漫長的時期[37]。

    由於上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多熟制並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不僅如此,在一些地區還存在休閒耕作制度。休閒自古以來就是恢復地力的一種方式。對於宋代的農民來說,這不僅是一項傳統,也是在實踐中所取得的一種認識。宋人發現,在一些新開墾的地方,往往有較高的產量,這引起了他們對於地力一種看法。宋廷南遷之後,江淮之間成為戰場,人口大量外流,田地出現荒蕪,但在戰爭間隙,南宋政府也曾組織較大規模的屯田開荒,開荒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收成[⑲]。在此之前,蘇東坡在自己的實踐中就已得出同樣的結論,他說:『吾昔求地(一處為田)蘄水,田在山谷間(者),投種一斗,得稻十斛。問其故云:連山皆野草散水(一處為木),不生五穀,地氣不耗,故發如此。吾以是知五穀耗地氣為最甚也。王莽末,天下旱蝗,黃金一斤,易粟一斛,至建武二年,野谷旅生,麻菽尤盛,野蠶成繭,被於山澤,人收其利,歲以為常。至五年,谷漸少,而農事益修。蓋久不生谷,地氣無所耗,蓄自發而為野蠶、旅谷,其理明甚。』[38]歐陽修也有這樣的認識, 『XU之地,其利當鵝I田』[⑳],  

     基於對於地力的認識,蘇軾主張休閒地力。『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耨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39]其實,休閒不僅在一些人口相對稀少,耕地相對富餘的地區存在,就是在一些人多地少,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地區也同樣存在,如,『吳人以一易,再易之田,謂之「白塗田」,所收倍於常稔之田。而所納租米亦依舊數,故租戶樂於間年淹沒也。』([14],2371頁)洪水淹沒導致休閒,有益於地力恢復,同時淹沒所留下的淤泥也有肥田之效,這就是白塗田所收倍於常稔之田原因,也是休閒耕作得以在經濟、技術較發達地區得以存在的原因。同時也是部分地區水利年久失修的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休閒的作法只是在蘇州等地的一些地勢低下的採用,在地勢較高的所謂中高之地,還是以連年種植為主,所以有『中高不易之地』(郟之子郟僑語)的說法([14],2377頁),但並不是雙季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