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5|回覆: 0

[古代科技] 宋代的雙季稻 (3)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1-6-27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2 間作雙季稻

    除了再生雙季稻 以外,宋代還出現了間作 雙季稻和連作雙季稻。14世紀中期一本名為【農田余話】的書中提到了福建地區再熟稻的情況,曰:『閩廣之地,稻收再熟,人以為獲而栽種,非也。予常識永嘉儒者池仲彬,任黃州黃陂縣主簿,詢之,言其鄉以清明前下種,芒種蒔苗,一壟之間,釋行密蒔,先種其早者,旬日後,復蒔晚苗於行間。俟立秋成熟,刈去早禾,乃I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實,然後收其再熟也。』這裡是以福建的近鄰浙江永嘉的情況去推測閩廣再熟稻的情況的。也是過去認為,間作稻最早的記述。([6],217頁)

    永嘉的間作雙季稻又起源於何時呢?現有資料表明,永嘉的間作稻最早至少可以追述到宋代。因為在浙江永嘉的鄰近地區浙江台州,已經出現了間作稻品種――寄生。南宋嘉定【赤城(今浙江台州)志】載:『以次言之:則獻台、相連、寄生、第二遍之類是也。』([12],233頁)

    『寄生』是什麼?宋代的志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我們可以在後來的一些方志找到對於『寄生』的解釋。明嘉靖【太平(今浙江溫嶺市)縣誌】載:『寄生,以寄種早禾中,故名,一曰晚兒。』([12],237頁)後來,寄生和晚兒這兩個名字又合二為一稱為『寄晚』。清嘉慶【太平縣誌】載:『邇年競尚寄晚,於早稻初活之時,即戽水布秧其內,早稻收時,高已尺數,遍野皆青。』([12],176頁)所以,清光緒【黃巖縣志】說:『曰寄生,亦曰寄晚。』([12],234頁)由『寄晚』又引出了『繼晚』這一概念。清光緒【太平續志】載:『稻禾,邇年竟尚寄晚,或謂之「傳稻」,或謂之「孕稻」。按:「寄晚」亦作「繼晚」,言繼早稻而晚收也。「傳稻」俗名稻傳谷,乃早稻割後,其根株再抽成谷者,非繼晚也。傳稻治痢甚驗。孕稻之名未聞。』([12],176頁。)和寄晚同時,還有一個概念在流行,這便是『補晚』。明弘治【溫州府志】載:『春夏之交,分早秧曰:插田;又分晚秧,插於空行之中,曰:補晚。』([12],185頁)

    一言以蔽之,寄生者,間作雙季稻也。這種間作雙季稻在明清時期的福建南靖、長汀、長樂、福清、連江、龍巖、泉州、永定,浙江鄞縣、溫州、瑞安、樂清、平陽等地,江西贛西地區龍泉、蓮花、萍鄉、萬載、宜春、臨江及贛東的宜黃等地,湖南與江西鄰近的瀏陽、澧陵等地,多有種植,名為『養兒』、『寄種』、『』、『補晚』、『禾』或『丫禾』。
  
    宋代方志中『寄生』的存在表明,間作雙季稻在宋代即已存在,這比先前的說法要早出近三百年。游修齡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浙江的連作稻主要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歷史上延續最久的是間作稻(浙南為主)和單季稻(浙北為主)。若問浙江的間作稻起始於什麼時候?可以從【平陽縣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找到滿意的記載。不過游先生並沒有把乾隆二十四年作為浙江南部間作稻的起始時間,他在文章中進一步提到,『浙南一帶的間作稻還可上溯至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溫州府志】中也有間作稻的記述。』[17]我們這裡所發現的,嘉定十六年(1223年)【赤城志】有關『寄生』的記載,連同這一地區後來方志對於『寄生』的解釋,更可以將間作稻的記載上溯到宋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