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7|回復: 0

[古代科技] 宋元农业生产的缓慢前进(2)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历史千年
宋、元时候,劳动人民对生产工具又有改进。如北宋时期铲草用的镫锄,开垦芦苇荒地的锄刀,插秧用的秧马,都是费力少而功效高的农具。秧马是湖北鄂州农民所创。农民骑在秧马上插秧,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减轻弯腰弓背的劳苦。宋初,为了解决耕牛缺乏的问题,还曾创造了用人力推动的踏犁。使用踏犁耕田,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约可相当于牛耕的一半。北宋时,南方农民已普遍使用龙骨车来戽水。龙骨车有的用人力,有的用风力。此外,比龙骨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在元代,劳动人民对农具又有新的创造。关于元代的农具,在王祯的《农书》中有不少反映。
    王祯是元代农学家,山东东平人。元初先后作过安徽旌德和江西广丰的县官。他写的《农书》既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绍了当时的新技术,全书共三十七卷 (现存三十六卷),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的《农器图谱》部分,占全书篇幅五分之四,对农具作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从书中可以看到,在翻土整地的农具方面当时人们已经创造出各种适合不同需要的铁犁,还创制了畜拉的耙耢和水田用的耖等农具,用来碎土和耱平土地。在播种工具方面,元代的劳动人民对古代耧车又作了重大改进,在耧车上附加了肥料箱和配上砘车,使播种同施肥、下种和压土都能结合起来。在中耕锄草方面,王祯介绍了耨、锄、铲、耙以及当时北方旱田使用的畜拉耧锄、南方水田使用的■马、耘荡和耘爪等先进农具。书中介绍的收获工具也很多,其中收获荞麦用的推镰和快速收麦器都是很先进的收获工具。王祯在介绍农具的同时,还自行设计、制造和改进了一些农业器械。例如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水转翻车和高筒转车。前者是以水力作动力的提水灌溉工具;后者是适用田高水低地方的灌溉机械。王祯还设计了一种叫做“水轮三事”的农产品加工机械,据说它以水为动力,兼有磨面、砻稻和碾米三种功能。
    这一时期,一些优良的粮食品种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占城稻。“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一一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 占城稻在北宋以前已传入福建,宋真宗时遣使到福建收买稻种,“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南、淮南、两浙三路作为种子。这里把占城稻说成“盖旱稻也”,应是误解。实际上它是水稻,不过抗旱力强,成熟期短,可以不择地而生而已。到了南宋初年,江南西路所种稻田,十之七八是占城稻。苏、湖一带土地肥沃,改种占城稻以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
    入宋以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明显超过北方。北宋时,一般的产量,“大约中岁亩收一石” ,南方江浙地区的稻田,平常年份的收获,每亩可得二石至三石 。南宋,苏湖地区改用占城稻种以后,在丰收年份上田所收每亩可五、六石,因而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以上所说“中岁亩收一石”大概是指北方的麦、粟产量。宋亩一亩合今○・九五八五市亩,一石合今六斗六升强 。依此推算,北宋北方当今一市亩的田地可生产麦、粟六斗七升多。这个数字可能略略偏低,不一定是北方的普遍产量。南方江浙地区每亩产稻二至三石合成今制,约每市亩产稻谷二石三升至三石四升。至于所说苏湖地区种占城稻的产量,应视为高产地的产量,也不能作为一般的产量看待。北宋的垦地面积各朝不同,最高的记录是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垦地数为五二四、七五八、四三二亩(宋亩)。北宋的人口数,自宋初以来不断上升。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九七六年)时仅三百零九万余户,到徽宗大观四年 (一一一○年)增加到二○、八八二、二五八户,四六、七三四、七八四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