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9|回覆: 0

[古代科技] 宋元農業生產的緩慢前進(2)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宋、元時候,勞動人民對生產工具又有改進。如北宋時期鏟草用的鐙鋤,開墾蘆葦荒地的鋤刀,插秧用的秧馬,都是費力少而功效高的農具。秧馬是湖北鄂州農民所創。農民騎在秧馬上插秧,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減輕彎腰弓背的勞苦。宋初,為了解決耕牛缺乏的問題,還曾創造了用人力推動的踏犁。使用踏犁耕田,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約可相當於牛耕的一半。北宋時,南方農民已普遍使用龍骨車來戽水。龍骨車有的用人力,有的用風力。此外,比龍骨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在元代,勞動人民對農具又有新的創造。關於元代的農具,在王禎的【農書】中有不少反映。
    王禎是元代農學家,山東東平人。元初先後作過安徽旌德和江西廣豐的縣官。他寫的【農書】既總結了古代的農業生產經驗,又介紹了當時的新技術,全書共三十七卷 (現存三十六卷),是繼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之後又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的【農器圖譜】部分,占全書篇幅五分之四,對農具作了詳盡的介紹,是該書的重點。從書中可以看到,在翻土整地的農具方面當時人們已經創造出各種適合不同需要的鐵犁,還創製了畜拉的耙耮和水田用的耖等農具,用來碎土和耱平土地。在播種工具方面,元代的勞動人民對古代耬車又作了重大改進,在耬車上附加了肥料箱和配上砘車,使播種同施肥、下種和壓土都能結合起來。在中耕鋤草方面,王禎介紹了耨、鋤、鏟、耙以及當時北方旱田使用的畜拉耬鋤、南方水田使用的■馬、耘盪和耘爪等先進農具。書中介紹的收穫工具也很多,其中收穫蕎麥用的推鐮和快速收麥器都是很先進的收穫工具。王禎在介紹農具的同時,還自行設計、製造和改進了一些農業器械。例如他在前人的基礎上設計了水轉翻車和高筒轉車。前者是以水力作動力的提水灌溉工具;後者是適用田高水低地方的灌溉機械。王禎還設計了一種叫做『水輪三事』的農產品加工機械,據說它以水為動力,兼有磨麵、礱稻和碾米三種功能。
    這一時期,一些優良的糧食品種進一步得到了推廣,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占城稻。『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一一年)……帝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 占城稻在北宋以前已傳入福建,宋真宗時遣使到福建收買稻種,『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江南、淮南、兩浙三路作為種子。這裡把占城稻說成『蓋旱稻也』,應是誤解。實際上它是水稻,不過抗旱力強,成熟期短,可以不擇地而生而已。到了南宋初年,江南西路所種稻田,十之七八是占城稻。蘇、湖一帶土地肥沃,改種占城稻以後,部分地區甚至可以一年兩熟,大大提高了產量。
    入宋以後,江南的農業生產已明顯超過北方。北宋時,一般的產量,『大約中歲畝收一石』 ,南方江浙地區的稻田,平常年份的收穫,每畝可得二石至三石 。南宋,蘇湖地區改用占城稻種以後,在豐收年份上田所收每畝可五、六石,因而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以上所說『中歲畝收一石』大概是指北方的麥、粟產量。宋畝一畝合今○・九五八五市畝,一石合今六斗六升強 。依此推算,北宋北方當今一市畝的田地可生產麥、粟六斗七升多。這個數字可能略略偏低,不一定是北方的普遍產量。南方江浙地區每畝產稻二至三石合成今制,約每市畝產稻穀二石三升至三石四升。至於所說蘇湖地區種占城稻的產量,應視為高產地的產量,也不能作為一般的產量看待。北宋的墾地面積各朝不同,最高的記錄是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墾地數為五二四、七五八、四三二畝(宋畝)。北宋的人口數,自宋初以來不斷上升。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九七六年)時僅三百零九萬餘戶,到徽宗大觀四年 (一一一○年)增加到二○、八八二、二五八戶,四六、七三四、七八四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