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歷史千年 宋、元時期的農業生產,由於農田水利的興修、墾田面積的擴大、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經濟作物的種植而有了緩慢的發展。
在宋代,水利事業南北都有,而以江蘇、浙江、福建爲最多。北宋時南方所修水利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和福建莆田縣木蘭坡等地。其中江北捍海堰全長五百餘里,修成後不僅近海民田免遭海潮倒灌,同時還使沿海鹼鹵地改造成爲良田。浙江捍海石塘原創於五代時的吳越,北宋時重修。石塘高寬各四丈,全長三百多里,效果良好。木蘭坡能攔洪、排灌,使周圍兩萬多頃農田旱澇保收。南宋各地興修或修復的較大水利工程有湖南潭州龜塘、興元府的山河堰、鎮江府練湖的七十二源,都可溉田萬頃或萬頃以上。元代所修水利不如宋多,中國南部的水利項目遠比宋代爲少,但與北部各省相比,除山西省外,也仍比北方多。元初曾設立了都水監和河渠司,專掌水利,逐步修復了前代的水利工程。陝西三白渠工程到元代後期仍可溉田七萬餘頃。所修復的浙江捍海塘,對保護農業生產也起了較大作用。
宋、元時候,南方人民曾採用了『圩田』、『櫃田』、『架田』、『塗田』、『沙田』、『梯田』等擴大耕地的種植方法。
前面說過,圩田即圍田,是在水澇地築堤所圍出的土地。五代已經出現,宋、元時更見增多。北宋中葉,僅從宣州到池州就有千畝以上的圩田。南宋時,當塗、蕪湖兩縣的圩田占全縣農田面積的十之八九。宣州、池州一帶的圩田的規模非常大,有的圩田周長四百八十多里,圩岸堅固寬廣,可以並馬而馳。
櫃田實際即是圩田,不過規模較小而已。架田是以木樁作架,四周和底部實以泥土和水草飄浮在水面的農田。宋室南渡後,櫃田和架田在南方比較常見,是勞動人民爭取耕地的方法。
塗田和沙田是利用江海沿岸泥沙淤積的灘地經開墾而成的農田。由於這類土地時常容易淹沒,所以不計入全國耕地之中。但農民在塗田、沙田上種植莊稼,仍是可以提高農業總產量的。
梯田是在山坡墾出類似梯形的土地,宋代南方的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農民多開梯田。福建農民『緣山引水』,在山裡種植水稻;江西撫州、袁州等地的農民,也開山坡爲禾田,層層而上,直達山頂。
勞動人民修建『圩田』、『櫃田』、『架田』、『塗田』、『沙田』、『梯田』的結果,自然可以擴大當時的耕地面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