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3|回覆: 0

[古代科技] 明清時期糧食新品種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這一時期,從國外引進了玉蜀黍和番薯,從而對我國的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玉蜀黍是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糧食品種。玉蜀黍原產地是美洲。十六世紀時玉蜀黍傳入了中國。『御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曰御麥。杆葉類稷,花類稻穗,其苞如拳而長,其須如紅絨,其粒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於頂,實結於節,真異谷也。』我國史書中最早記述玉蜀黍的,是明朝正德年間修撰的【潁州志】。根據各省地方志的記載,明代的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已經種植了玉蜀黍。入清以後,種植玉蜀黍的地區又擴大到今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玉蜀黍有多種用途:籽粒可作食糧,也可作飼料,杆、葉可作飼料和燃料。由於玉蜀黍的引進,使得我國的許多旱地和山區獲得了充分的使用,而其產量則遠比麥類為高。
    比玉蜀黍的引進更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是番薯。番薯俗稱地瓜、山芋。番薯的原產地也是美洲。西班牙人把它傳入菲律賓,明萬曆年間從菲律賓引入我國。明清時候,番薯逐漸在我國福建、雲南、廣東、浙江、江蘇、台灣、四川、廣西、江西、河北、湖北、山東、河南、湖南、陝西、貴州、山西、安徽等省普遍種植。
    番薯和玉米的引進和廣泛種植,使得許多無法種植稻麥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利用,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有了擴大。而且這兩種糧食作物的單產比稻麥高得多,從而增加了全國的糧食產量。玉米和番薯的廣泛種植,使得山區居民可以克服糧食的困難,促進了農村副業的發展。
    在清代農業生產中有一項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我們已知,棉花在西漢首先由中亞傳入我國現今之新疆,南北朝時這一地區的棉紡織業已有一定規模。宋末元初,棉花種植迅速傳向長江中下游和關陝渭水流域。明初,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也開始種棉。及至清代,棉花的種植地區已遍及全國,其中江蘇、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東等地,都因有大量棉花外輸而成為著名的產棉區。甚至連農業發展較晚的奉天,也成了棉花的外輸地區。河北保定一帶種植棉花的田地約佔耕地的十之二、三,而長江中下游的松江、太倉、通州一帶則佔十之七、八,種糧食的土地僅佔十之二、三。上海附近種棉更多,據說遍地皆是。總之,在清代棉花已是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了。
    煙草的原產地是美洲,明中葉以後開始傳入我國,明末清初種植和吸食才逐漸普遍。最早的種植地區是福建,清初植煙面積已佔地十之六、七。入清以後,陝南漢中、城固,山東兗州,湖南衡陽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種植。湖南的衡煙、陝西的蒲城煙、北京的油絲煙、山西的青煙、雲南的蘭花煙、甘肅酒泉的水煙 (又名西尖),均負盛名。種煙草獲利很高,以致在四川郫縣種煙多少幾乎成了居民貧富的標誌。乾隆時陸d著有【煙譜】,是我國關於煙草最早的專著。
    甘蔗的栽培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南北朝時用甘蔗製糖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明清時代,江南及四川、台灣等地的製糖業非常發達。由於蔗糖的市場廣大,所以清時,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江西、四川等地,種植都很普遍。台灣土地雖未盡辟,但卻已蔗田萬頃;廣東有的地區,蔗田岡阜相連,茂盛有如蘆葦。
    蠶桑業是我國古代農民家庭的傳統副業,宋元以後,由於棉花種植的發展,有逐漸取代絲麻的趨勢,但絲在經濟作物中的地位仍未少衰。江南長江三角洲和嶺南一帶氣候適於養蠶,蠶桑事業特別發達。明清時候,江、浙的蘇、湖、嘉、杭和廣東的廣州附近,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生產活動。據說浙江湖州一帶,蠶桑之利,厚於農田耕作,是人民生活和國家財賦的重要來源。嘉興附近蠶桑也是農民經營的主要事業。
    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是封建社會末期明清時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但同時反過來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活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