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1|回覆: 0

[古代科技] 明清農業生產的發展(1)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明、清的農業生產比前代有所發展。
    明初和清初的封建統治者都比較重視農民和農業生產問題。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說:『所懼者民,苟所為一有不當,上違天意,下失民心,馴致其極,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 朱元璋以及明初的其它統治者實行了一些鼓勵人民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如前所述,洪武元年曾命令人民開墾荒地,即歸己有,作為永業。後來,也多有鼓勵百姓墾荒的措施。自此以後,民人墾田者日見增多,明初還廣行屯田,屯田區遍及河南、山東、北平、陝西、山西、直隸、淮安、寧夏、四川、雲南,以及其他各邊衛所。永樂後以,屯田地區『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n,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矣。』
    在明代,勞動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據洪武二十八年(公元一三九五年)統計,全國共開塘堰四萬零九百八十七處,疏浚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處,修建陂渠堤岸五千餘處 。神宗時,首輔張居正曾經任用治河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和淮河。當時黃、淮經常決口,破壞漕運,淹沒農田。潘季馴採取了『塞決口以挽正河』,『築堤防以杜潰決』,『復閘壩以防外河』,『創滾水壩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費』,『寢開老黃河之議以仍利涉』六項措施 ,改變了兩河經常泛濫、漕運不通的情形,使數十年來的棄地變為耕田。
    由於鼓勵農民墾荒、廣泛興屯和興修農田水利,所以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洪武十四年 (公元一三八一年),全國耕地只有三六六、七七一、五四九畝,後來逐漸增加。公元一四二六年上升到四一二、四六二、六○○畝,公元一五七八年上升到七○一、三九七、六二八畝,明末崇禎年間(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又提高到七八三、七五二、四○○畝 。洪武十四年的人口為五九、八七三、三○五人,永樂元年 (公元一四○三年)增加到六六、五九八、三三七人。明朝後半期的人口數在六千萬上下。天啟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更降低到五一、六五五、四五九人 ,從統計數看,後來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但這多半不是人口的真正減少,而是與隱匿有關。
    在明代,犁、鋤、杈、鐮、水車等主要農具已很齊備。生產技術無論在耕耘、選種、灌溉、施肥等各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時的耕作方法已經推廣了稻、麥參種、麥田條播和一套精耕細作的種植法,這就是『土欲細,溝欲深,耙欲輕』。耕作方法的改進,既使同一數量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又使單位面積的產量有可能提高。這時的農業生產很講究肥效,明代已經總結出了人糞與牛糞、豬糞、羊糞等廄肥的功效孰優孰劣的看法。『種田地肥壅最為要緊,人糞力旺,牛糞力長,不可偏廢。租窖乃根本之事,但近來糞價貴,人工貴;載取費力,偷竊弊多,不能全靠租窖,則養豬羊尤為簡便。古人云:「租田不養豬,秀才不讀書。」必無成功,則養豬羊乃作家第一著。』 文字的總結是實踐的結果。關於人糞和廄肥的比較,以及對種田和養豬羊之間的關係的認識,都是農民種田實際經驗的反映,也說明了當時已經普遍使用廄肥的事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