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網 3、魏晉南北朝的農作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物格局依然是南稻北粟,但麥類的種植逐漸普遍,在北方大有追趕粟類之勢,在南方則隨着北方移民的入遷也開始有少量種植。據北魏時農學家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記載,這時北方已有旱稻種植。農人們除了種植大田糧食作物外還比較重視其它作物的種植。蔬菜瓜果作物沿襲前代;染料作物出現了紅藍花、梔子、藍、紫草等;油料作物有胡麻(芝麻)、荏等,其中胡麻在黃河流域已經普遍種植;飼料或綠肥作物有苜蓿、蕪菁、苕草等;糖料作物有甘蔗;纖維作物有麻。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人們已重視作物的選種和良種培育工作,並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在【齊民要術•收種第二】中說的選種方法是『粟、黍、]、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Z草蔽窖』。這種辦法,把選種、留種、建立『種子田』進行良種繁育和精細管理、單種、防雜保純結合在一起,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至今在品種的提純復壯中仍有沿用。因而這個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農作物新品種。如粟類以成熟時間的先後分為早谷和晚谷品種,以穀粒的顏色分又有黃谷、青谷、白谷、黑谷等品種。據晉時書籍【廣志】記載粟的品種有11個,水稻品種有13個;【齊民要術】所記粟的品種有86個,水稻品種有24個(其中糯稻品種11個),並各有名稱。至於品種的命名,據【齊民要術•種穀第三】記載『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氏為名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即以培育者姓名命名和品種性狀及性能命名的方法。魏文帝曹丕在【與朝臣書】中也有關於『新城粳稻』這個水稻品種的記載。⑻
4、隋唐時期的農作物
隋唐時期作物種類有了較大的變化。唐末韓鄂【四時纂要】記載的作物品種比北朝時的【齊民要術】有所增加,其中糧食作物除傳統的粟、麥、稻、黍、菽外,又有薯蕷、蕎麥和薏苡等。這三種作物可能在唐以前已有所種植,如蕎麥在陝西咸陽的漢墓中曾有出土,但是到了唐朝才見於文獻記載。筆者推斷這三種作物在唐朝時可能已有較大面積種植。即便是傳統作物粟、麥、稻、黍、菽的種植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在【齊民要術】的記載中,粟居首位,麥、稻則稍後於粟。而在【四時纂要】中,已成為粟、麥、稻並稱,說明這個時期稻麥的種植比前代更加普遍。據考古發現,唐代洛陽含嘉倉里收藏的糧食主要是粟米和稻米。杜甫【憶昔】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值得一提的是,中唐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向南推移,出現了『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宰相求杭州啟】)、『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韓昌黎集)卷十九)的局面。此時南方稻米歲運已為300萬石(【舊唐書•食貨志下】記載),可見南方水稻在當時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
隨着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水稻的優良品種。據唐詩和【四時纂要】的零星記載,這個時期的水稻品種主要有蟬鳴稻、玉粒、江米、白稻、香稻(香粳)、紅蓮、紅稻、黃稻、獐牙稻、長槍、珠稻、霜稻、罷亞、黃、烏節等15種。除白稻、香稻和黃外,其餘品種均未見於前代文獻,應為隋唐時出現的新品種。其中香粳還是蘇州和常熟的貢品,黃和烏節則為揚州的貢品。⑼
這個時期麥類則在北方大規模種植,在南方有小面積地種植於丘陵旱地,如樊綽【蠻書】記載『小麥即於崗陵種之。』此時麥類已成為僅次於稻,而與粟處於同等地位的糧食作物,並在全國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生產格局。
在【四時纂要】中還有關於茶葉、棉花、食用菌的種植記載。至於茶葉的種植雖然在西漢時就有茶市的記載,但在唐代以前所飲茶葉,主要以是採集野生茶為主,栽培尚不普遍。就連這個時期出版的【茶經】中也很少關於茶樹栽培的記載,而僅僅提到『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但是在【茶經】之後,茶葉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唐朝全國產茶地已有五十多個州郡。除南方老茶區之外,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區也都有茶葉生產。【四時纂要】一書中以『種茶』和『收茶子』兩節寫了茶葉的種植和管理。可見茶樹的大規模種植應該是從唐代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