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7|回覆: 0

[古代科技] 試談中國古代農作物種類及其歷史演變(1)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0-9-1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網
摘要:中國在一萬年前就產生了農耕文明。先是凡可以吃的植物都進行種植,而後通過選擇種植產量高的作物如『九穀』、『六穀』、『五穀』,魏晉南北朝以前是『北粟南稻』為主,隋唐以後麥類得到推廣,逐步形成『北麥南稻』的格局。各種作物在種植中又培育出了許多適合各地栽培的新品種。在歷代中國政府和商人與外國的交往中又從國外引入了一些新的作物品種。如漢代引入的芝麻、蕃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競成為中國的主栽作物,還有宋代引入的『占城稻』曾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稻區的占統治地位的品種。  

    關鍵詞:古代    農作物    品種  

    據考古發現我國在一萬年前就已經有穀物種植。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年前的碳化粟米粒,⑴ 浙江河姆渡遺址發掘出了7000年前的稻穀、稻稈、稻葉,⑵ 還有2005年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發現了10000年前的稻米遺存,⑶ 可見我國的種植業在距今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而我國的農耕文明也可以從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追朔。傳說神農氏夢見一隻金絲鳥口中銜着一串金光燦燦的穗子而得到啟發,於是叫人們播種,並製作農具教會人們耕作,從此中國的農耕文明得以產生。【白虎通・號】曰:『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新語・道基】曰:『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依上述記載來看,古人認為農業產生的社會需要是因為『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而『難以養民』,所以需要尋求新的食物來源,於是就在『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等種種實踐的基礎之上發明了種植業。縱觀我國上古時代人們主要從事的是畜牧養殖,但是隨着人口的增加及戰亂的頻發,單位面積養活人口的數量上畜牧業遠不如種植業,且種植業在農事操作上用工彈性大又簡單易行,所以先民們在經濟生活中逐漸減弱畜牧而增加種植業。後來秦國在天下紛爭之中,出台了鼓勵軍功、獎勵耕戰及其它的一些農業政策,從而使秦國的農業生產得到充分發展,國力也隨之大增,從而滅掉各諸候國,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⑷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發展種植業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早期文明發達的物質基礎。而種植業的進行,離不開農作物。本文以古代的文獻資料和現代的考古發現及前人的研究資料為依據,對中國古代(從先秦時期到清代的鴉片戰爭前)的農作物作一些粗淺的探討,以期讓人們對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農作物有所了解。  

    1、先秦時期的農作物  

    先秦時期的農作物經歷了一個由多到少的過程。開始時,凡是可以吃飽而無毒的植物先民們都進行種植,隨着人們對作物認識的提高,逐漸淘汰了一些產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種類。【尚書•舜典】稱當時人們種植的作物為『百穀』,而【周禮•天官•大宰】謂『九穀』,漢獻帝時大司農鄭玄注『九穀』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在同一部書的【周禮•天官•疾醫】中則謂『五穀』,鄭玄注『五穀』為麻、黍、稷、麥、菽。這個時期種植的作物總的來說是比較多的, 但是主要作物還是集中在幾種上。夏代主要有谷、稻、麥、菽、糜等,【幫小正】即有關於夏代『祈麥實』、『種黍菽糜時也』的記載;商代見於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麥、米(小米);周代則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麥、桑、麻等。周代由於文字系統已經較為完備,所以關於農作物的記述較多。被譽為中國第一部詩集的【詩經】中有許多關於農作物的記載,如【王風•黍離】云:『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小雅• 甫田】云:『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小雅•采菽】云:『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魏風•碩鼠】云:『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從當時全國大範圍來說,北方以種植較耐乾旱的粟當家,而南方則由於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

    這個時期,人們在不斷的種植中已經懂得了簡單的作物種類篩選。據先秦時期詞典性著作【爾雅】記載,因顏色不同或其它特徵相異,當時禾有6種,麻有4種,黍有3種,稻有2種,燕麥有2種。⑸

    2、秦漢時期的農作物

    秦漢時期的主要農作物仍然沿襲前代,但是各種作物所占的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麥和稻的種植更為普遍,其在人們的糧食構成中日漸重要。特別是在北方麥的種植得到大力推廣。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董仲舒:『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在西漢時,種植麥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視。如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漢書•武帝記));東漢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漢安帝『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後漢書•安帝記】)。北方禾類種得最多的是粱和粟。這可能是由於這兩種作物穀粒較大,對水分要求不高,適應性強,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緣故。在南方則種稻業顯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廣到北方的部分地區。如西漢哀帝時,水利家賈讓曾向朝庭建議『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故種禾麥,更為粳稻』(【漢書•溝洫志】);秦彭在山陽(今山東西南部)任太守『興起稻田數千頃』(【後漢書•秦彭傳】);東漢時張堪任漁陽太守,『於狐奴(今北京密雲西南)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後漢書•張堪傳】等等。

    這個時期,人們在作物的種植中還學會了作物品種的選擇培育,生產上出現了許多優良品種。據西漢【汜勝之書】載,麥已有大麥與小麥、『旋麥』(春麥)與『宿麥』(冬麥)的區分。豆也有大豆與小豆的區分。江南的稻作農業也漸趨良種化。比較著名水稻品種有『華鄉黑』、『碭尷憔』(張衡【南都賦】)等。1976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葬中,曾發現隨葬的稻穗四束,經鑑定為品種純正能耐水肥的粳稻。⑹ 而成書於東漢時期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字典的【說文解字】(許慎編纂)中列有麥的品種8個,禾有7個,稻有6個,豆有4個,麻有4個,黍有3個,竽有2個。

    漢代時人們還種植了較多的蔬菜和經濟作物。東漢末期政論家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蕪菁、芋、Z荷、生薑、蔥、青蔥、大蒜、韭蔥、蓼、蘇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桑、麻、芝麻、蓼藍和胡瓜。雄麻主要用其纖維製造亞麻布及其它織物,雌麻則和芝麻和白蘇等作為油料作物,蓼藍作為藍色染料作物,麻籽已不再作為穀物食用了。

    漢代還開通了中國與西亞各國(主要是西域)的物資交流,從西域國家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