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3|回覆: 0

[古代科技] 北魏游牧經濟與牧場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0-8-9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北魏拓跋部原來是一個逐水草而居,以游牧射獵爲主的民族。

  前秦時,苻堅想從拓跋族中選拔一批帶兵將領,便去問什翼犍,請他推薦人選。什翼犍答道: 我們部族能捕捉野獸、牲畜,善於奔跑,逐水草而居罷了,哪裡有什麼能力去帶兵打仗。 ①什翼犍是不願族人爲前秦賣命,所以才這樣說;但從話中還是可以看出,到什翼犍時,拓跋族人仍然以畜牧業作爲自己的傳統經濟。

  北魏前期巨大的軍事勝利,給拓跋族帶來了數以千萬計的牲畜、廣袤的牧場和眾多的勞動力,使北魏的畜牧業一花獨放,飛速發展。

  官方的牧場,遍布全國,而且規模巨大。【魏書?食貨志】中提到的河西牧場,有馬200多萬匹,駱駝100多萬峰,牛羊無計其數。河陽牧場內經常保持有軍馬10萬匹,作爲京師警備之用。他們每年都趕著牲畜,由北而南,從河西一直放牧到并州(今山西省南部地區)。孝文帝遷都之前,又特命宇文福爲都牧給事 ,讓他到中原先選好牧場。宇文福一下子將黃河北岸東起石濟(今河南淇縣南)、西至河內(今河南沁陽),近7。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圈了進去,然後從平城遷來牲畜。宇文福完成工作十分出色,牲畜在遷場過程中毫無損失,受到了孝文帝的嘉獎①。

  拓跋 離散諸部、分土走居 時,有一部分游牧部落如高車等, 以類粗獷,不任役使 ②,實在難以改變其原有生產方式。於是北魏也就順其自然,給他們酋長以封號、封地,讓其以放牧爲業,爲政府提供畜產和皮毛。

  如安置在漠南的高車、封在秀容川(今山西原平一帶)的爾朱氏、封在善無城(今山西左雲西)的庫狄干氏等,均是這樣。孝文帝時,爾朱新興家中的牲畜,以毛色分群,用分布的山谷來計算數量。朝廷每有軍事行動,他都要貢獻大批軍馬和糧食;到京城去,王公們給他珍寶,他便以名馬回報③。高車自太武帝時降魏以後,每年均給北魏上供,其數量之巨,競使北魏境內牲畜價格大跌,皮革大量積壓④。

  ②   【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志】。
  ①   【晉書】卷一百十三【苻堅載記上】。
  ①   【魏書】卷四十四【宇文福傳】。
  ②   【魏書】卷一百零三【高車傳】。

  民間飼養的牲畜也相當多:王公貴族們,從皇帝的賞賜中得到了大量的牲口;平城一帶拓跋族大牧主的牧場, 牛馬以谷量 ⑤;一般百姓家,也有不少牲畜。明元帝泰常六年(公元421年)詔令:六部民凡家中羊滿百口,調軍馬一匹⑥。魏廣陽王元深爲恆州刺史,私家凡有馬千匹以上者,他必奪百匹⑦。政府徵發、官吏掠奪,羊以百口、馬以千匹爲單位,說明民間牲畜數量的確可觀。

  政府對畜牧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僅設置的專門機構,就有太僕、駕部尚書、外牧官、監御曹、都牧、典牧都尉、龍牧曹等等。如爲官時 牧產不滋(不盛) ,或者私占牧田,都會被免官,重的還會被判刑、流放。

  北魏的畜牧業,以前期爲最盛。到中後期,仍然保持了一定水平。儘管從太武帝開始便逐漸開弛禁苑,改牧爲農,但官方在河陽的軍馬場仍然存在,民間如爾朱氏的牧場等也保持著原來的規模。自公元523年六鎮起義爆發後,北方政局混亂,官、私牧場均受到威脅,牲畜多被 賊寇 盜掠。原附屬於北魏的大大小小的領民酋長也紛紛反叛,北方畜牧業漸衰。東魏北齊時,略有所恢復,政府在代、忻二州設了馬場,場內 悉是細馬(良馬),以爲軍用。 ①但總的講,規模和數量已大不如北魏時期了。

  北魏建國之初,首先是畜牧業得以迅速發展,並不足怪。拓跋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牲畜既是他們的主食之一,又是代步工具,馬匹更是作戰的重要裝備。它所征服的,基本上是活動在大漠南北、有游牧傳統的少數民族。

  它當時進入的中原,在飽經戰亂之後,已成爲滿目瘡夷、荊棘叢生、千里無雞鳴、路上斷行人的荒涼大地,復非昔日發達農業區的本來面貌。傳統習慣的驅使,現實條件的影響,使拓跋部自然產生的第一個信念,就是發展他們最熟悉的畜牧業。要求這樣一個民族一入主中原,就該立即拋棄原有的生產部門而轉入定居農業,並不現實,也沒有多少道理。事實上,任何一個落後民族要接受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方式,都需要一個過程,都要經歷痛苦而曲折的道路。北魏前期農、牧經濟並存,而且畜牧業相對興盛,究其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於此。

  北魏前期的經濟,是一個較爲複雜的混合體:掠奪經濟、畜牧經濟、屯田及郡縣農業,構成了北魏經濟的四大支柱。在這一時期,由於傳統思維的影響、戰爭的進行和中原地區的被破壞,使掠奪經濟及畜牧業還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代表先進生產方式的定居農業和手工業也在發展。這是北魏社會的發展方向,並正逐漸成爲北魏發展經濟的既定國策。(君陽詩話)

  ③   【魏書】卷七十四【爾朱容傳】。
  ④   【魏書】卷一百零三【高車傳】。
  ⑤   【北史】卷五十四【婁昭傳】。
  ⑥   【魏書】卷三【太宗紀】。
  ⑦   【魏書】卷十八【廣陽王元深傳】。
  ①   【北史】卷五十五【白建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