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網
浙江紹興擋潮排水的三江閘,1537年始建
紹興三江閘,共有閘洞二十八孔,用二十八星宿的名稱來編號,所以也叫『應宿閘』。是我國古代大型擋潮排水閘。它橫跨於紹興的錢清江上,恰好是錢塘江,錢清江和曹娥江的匯合處,是紹興和蕭山兩縣水流的主要出口,泄水流域達2520平方公里,數百年來曾經對兩縣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紹興知府湯紹恩主持修建。
全閘長108m。閘址在岩基峽口處,閘墩和閘牆用大條石砌築,墩側鑿有裝閘板的前後2道閘槽,閘底有石檻,閘上爲石橋。閘兩旁修堤400丈和海塘銜接。
【三江閘的修建】
古代的山陰,會稽,蕭山三縣地勢低下,上承千山萬壑的水,一遇淫雨連綿,山洪瀑發,泄水不暢,淹沒農田廬舍,又因錢塘江水位較高,每年八月大汛,怒潮似排山倒誨,狂瀾倒灌,無數良田淪爲滄海,待到潮退水落,留下一片茫茫荒野。爲了阻擋錢塘海潮的侵襲,古代勞動人民便在蕭、紹兩縣的東,北築起海塘.從馬溪橋至西興一段稱『西江塘』,再從西興至宋家灠一段稱『北海塘』,由宋家灠至高壩一段稱:『東江塘』。沿塘共建立二十幾處水閘。但由於錢塘江潮猛水急,流沙嚴重,閘基不穩,這些水利設施往往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湯紹恩出任紹興知府時,三江口淤沙十分嚴重,內水不能外泄,積澇成災,舊塘損毀,不能蓄水。次年又遭大早,田無顆粒之收,民有易子而食。湯紹思到任以後,決心建閘治水。
嘉靖十五年,他親自對沿海一帶進行實地勘查,發現三江口是內河和外海交匯的關鍵。但這裡潮大沙松,難以施工。他又向三江口以內深入察看,只見彩虹山一帶石岸交錯,於是便挖掘探察,發現地下有岩層,是很理想的天然閘基。湯紹恩掌握了可靠的地質資料後,決定在這裡破土建閘。 一項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開始了。石料是從大洋山採運來的。工程分爲基礎,梭墩,閘門和橋面四個部分。先是平整岩層,鑿出榫卯。然後在岩石上每隔一定距離砌築梭墩。所謂『梭墩』,是因爲墩子的形狀像是梭子,兩頭都是尖尖的,減少流水的衝力,所以術語也叫『分水』。棱墩用一塊塊重約千斤的大石,自下而上築成。最下面的一層,與岩層合卯,再灌注生鐵,不致因爲流水的衝力而走動。每層每塊大石之間,也有榫卯銜接,並用灰秫膠住,每隔五洞置大梭墩,比較關鍵的地方只隔三洞,恰如中流砥柱。當時出現一個問題,在砌築的時候,一層層的大石塊,這樣笨重,究竟如何運裝上去呢?有人提出一丫辦法,砌石一層,封上一層。疊石越高,堆土也越高越闊。土堆是有斜坡的,這樣,大石塊就可以拖推上去了。鋪設橋面也採用同樣的方法。枚墩之間就是閘洞,深淺不一,依天然岩基而定,最深的達5.14米,最淺的只3.40米。在每個閘洞底下的岩基上,設置內外檻,以承閘板。
【三江閘的歷代管理與維修】
三江閘的啟閉依據水則(古代水尺)。水則有兩個,一個設在閘址,一個設在紹興城裡,後者有校核水位的作用。水則分金、木、水、火、土五劃。水至金字腳,全閘開啟;水至木字腳,開十六孔;至水字腳開八孔;至火字頭,全閘關閉。閘門由三江巡檢代管。『啟閉惟看水則牌』,平時按水則督促閘夫開閘閉閘。
爲了有效地發揮大閘的排洪,蓄水作用,三江閘建成後建立了全面的管理制度。咸豐元年(1851年),在山陰火神廟立有水則碑,對啟閉作了具體規定。碑上鑿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作爲測量水位標高的符號。內河水位漲至『火』字腳下(高6.69米),則開八洞,漲至『水』字腳下(高6.82米)便開十六洞,漲至『木』字腳下(高6.9米),就開十八洞。爲了比較正確地掌握水情,以便及時蓄泄,在三江閘內亦立有水則碑一塊。令人惋惜的是,這塊珍貴的水文標記,被當作『四舊」破壞了。此後,三江閘又經過崇禎六年(1633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三年(1831)年)以及一九三三年五次修理。 由於幾百年來海岸線的不斷變化,和解放後對三江口的開發,三江閘的排洪能力巳不能滿足需要。一九七二年,在舊閘外面五里的地方,另建一座新三江閘。新閘落成以後,對舊閘提出了河道交通和必須增大排洪量的問題。所以一九七二年新閘工程結束以後,立即著手對舊閘的改建.現在大閘東南一段的八小墩,三大墩,十二孔(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和西北一段的八小墩、二大墩、十一孔(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共計二十一墩、二十三孔是明代原物。
三江閘後經歷代維修,發揮效益近四百五十餘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重要的維修有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戶部侍郎肖良干的大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整修等。近代,實測該閘平均泄量爲280立方米每秒,可使肖、紹兩縣三日降雨110毫米不成災。1979年,紹興人民又在三江閘北五里處,另建成了正常泄水流量爲528立方米每秒的大型現代化水閘新三江閘,三江閘遂完成了它光輝的歷史使命,成爲浙江省歷史文物長期保存下去。
【三江閘的功用】
三江閘的功用是十分顯著的。增強了外御潮汐,內則澇排旱蓄的作用,使蕭紹平原八十萬畝農田的水旱災害銳減,原西小江沿岸一萬多畝鹹鹵之地成爲良田沃土,保護了這一帶的環境,還爲航運、水產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當年填海家家怨,今日寧瀾處處煙』,『三邑(指會稽、山陰、肖山)之民,安居樂業』。當時,還有人寫對聯贊道:『江流力挽,盡從此處朝宗,何患蒲芽水漲;砥柱功崇,悉自當年奠定,常如瓠子宮成』。把湯紹恩興建三江閘比作漢武帝堵復瓠子決口一樣的豐功偉績。建閘五十年後還有人評價說:『三江閘……其利甚大。至今五十五年,無以苦潦告者。』三江閘的確給當地勞動人民帶來了穩定幸福的生活局面。人們非常感激這位知府大人,即使在他九十七歲於四川家鄉病逝之後,還在三江閘旁專門爲他修建了寺廟,『歲時奉祀不絕』。
【主持修建者:湯紹恩】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安岳(今屬四川)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進士,曾任戶部郎中(戶部:官署名,掌握土地、戶籍、賦稅、財政等要務。郎中系戶部中一官名),德安(治今湖北安陸)知府,紹興知府,山東右布政使(官名,掌管一省的行政事務)等職。在紹興任知府期間,他因修建了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擋潮排水閘『三江閘』而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