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上下五千年 北宋建立後,黃河河患日益加重。北宋160多年中,黃河先後7次大決溢後改道、改流和分流,受災地區廣,原有的堤防基本上已失去抗洪能力。河患加重,不僅對沿岸農田威脅很大,而且對汴河航運、京師的安全有重大的影響。北宋政府傾注很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黃河,從事河防,但由於生產力發展和科技水平所限,收效並不十分顯著。但宋人在探索治河的同時,積累了大量經驗教訓,對後來的元、明、清都有一定的影響。
(1)堤防技術
大河兩邊的堤岸起著限定河水泛濫的作用,宋代時就有正堤、遙堤、縷堤、月堤、橫堤、直堤、鑒堤等,種類很多,其規模、形狀及作用略有不同。
大河兩岸的正堤,一般稱堤,遙堤則爲正堤以外的最外一重堤,主要作用是在大河汛期將河水限定於遙堤以內的地方行流,儘量把泛濫的地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從元豐四年(1081年)水官李立的奏摺中可知遙堤之間很寬闊,有時要遷出一些縣、鎮。縷堤是介於正堤和遙堤之間的第二重堤,有『預備堤』的作用。若正堤決口,可加強縷堤臨時抵擋水勢。黃河堤防雖不像汴渠堤防那樣嚴格,但一些重要城鎮附近和主要險段比較注意堤防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建成石堤。【河防通議】中詳細地記載了修砌石岸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嚴密,對石堤基礎要求較爲嚴格,有的土質堤岸由於常年維修,規模相當龐大、堅固。如元豐三年(1080年)鄆州所築遙堤長20里,下闊60尺,高1丈。若以頂寬1丈算,則邊坡比達1∶2.5,堤身斷面尺寸是比較科學的。
另外,還年年發動黃河兩岸附近居民種植榆柳,有效地加固堤防。
(2)埽工技術
埽工技術是北宋河防最主要的技術之一,宋不僅用埽堵口,而且還用埽築堤、護岸。埽是把樹枝、石頭等用繩子捆緊作成的圓柱形東西,用它來保護堤岸防水沖刷。
由於埽的重要作用,埽工技術日臻完善。【河防通議】中詳細地記載了埽工的製作:在密布的繩索上鋪一層榆木柳條之類,再在其上鋪土碎石,並用粗大的竹索橫貫其中,卷而束之使它形成圓柱形的整體。卷埽時要用數百人扛大木捲起,每卷一層,都在上面架上大木梯,眾人站立在梯上壓緊。每個大埽一般長30步(100尺),直徑約爲10尺到40尺左右。北宋每年制埽都很多,它們一部分儲備堵口應急,一部分用作修理,一部分用作護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