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稻作史】 八、收穫、脫粒
最早提到水稻收穫期與稻穀產量及品質關係的是【齊民要術】水稻第十一:『將熟,又去水,霜降獲之。早刈,米青而不堅,晚則零落而損收。』到明代文獻中出現利用後熟作用的記載,說是割下的稻株,其莖稈中的『膏澤』(相當營養物質)還能繼續往稻穀中輸送,可以提高米實的飽滿度:『吳江農家,雖高田砟稻,必用竹籤,每簽五w。其穗下垂。蓋新砟稻稈尚有生氣,倒垂則其膏澤浸漬入米,每畝較不扦稻,米多五升。』①這裏所說的竹籤,即王禎【農書】中的『喬扦』。『喬扦,掛禾具也。凡稻皆下地沮濕,或遇雨潦,不無{浸,其收穫之際,雖有禾縛,不能臥置,乃取細竹,長短相等,量水深淺,每以三莖為數……叉子田中。』(圖4―24)這是稻田積水情況下的收穫方式。也有排乾田水後刈稻的,通常堆在田間:『刈稻除擇為種外,宜堆田中,穗相向為圓堆。三日而後打,則谷皆熟。藏之倉。』②收穫堆放的方式,因地而異,十分多樣,茲再舉一例:『八九月間築場圃,以木為架。或編荊作城門樣,深丈許,高六七尺。十月收稻穀,堆積在上,夜間就內安臥,不唯暖可避寒,兼以夜能防警。』③
――――――――
① 明・沈周【石田雜記】(約15世紀)。
② 清・包世臣;【齊民四術】(1849)。
③ 清初【致富全集】,託名陳眉公,作者不詳。
在少數民族地區,水稻的收穫完全不同於漢族,他們往往以手摘取稻穗或手持短割取稻穗。如【台灣府志】有很生動的記述:『番稻七月成熟,集通社鬮定日期,以次輪獲。及期,各家皆自蠲牲酒以祭神,遂率男女同往,以手摘取,不用鐮,歸則相勞以酒。』手摘的速度慢,所以必須組織各家互助。收割以前『番社擇空地隙地,編藤架竹木,高建望樓。每逢稻田黃茂,收穫登場之時,至夜呼群扳緣而上,以邇睇遐矚。平地亦持械支拆,徹曉巡伺,以防奸宄。此亦同井相助之意』(遠望曰『邇睇』,近視曰『遐矚』)。『收成後,於屋旁別築室,圍以竹,覆以茅苫。連穗倒而懸之,令易干,名之曰「禾間」。其粟名倭,粒大而性粘,略似糯米,蒸熟,攤冷,以手掬而食之。番無碾米之具,以大木為臼,直木為杵,帶穗舂,令脫粟,計是供一日之食。男女同作,率以為常』①。
――――――――
① 轉錄自【台海採風圖】。
水稻在收割以前,農家都有事先選穗留種的歷史傳統。其起源可上溯至【詩經・大雅・生民】篇。但講選種理由的以北魏【齊民要術】收種第二最精闢,所謂:『凡五穀種子,龐粼蠆簧,生者亦尋死。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舂復減而難熟,糶賣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方法是『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Z草蔽窖。』這段話原以講禾粟類為主,但完全適用於水稻。常常為歷代農書所轉錄。也是『留種田』的最早記錄。民間有較為通俗明白的敘述:『稻有粳糯,常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曬乾,揀去荑稗,篩簸淨,用稻草包裹。每包二斗五升或三斗。高懸屋樑,以防鼠耗。每畝計谷一斗,然必多留,以備缺用。』①
直至清末對於稻種間發生混雜的原因,大抵歸因於機械混雜,而未有關於因花粉雜交引起雜交的認識。如何剛德【撫郡農產考略】(1903)提到防雜的重要性說:『糯種有間子者不佳,間子者,糯內雜有|谷或別色谷也。有間子之糯,以之釀酒則酒少。以之打糍不勻爛。一由於初時擇種不精;一由於糯田與|稻田相近,遇大風雨,往往吹糯入|,吹|入糯故也。必須糯|秧田相距較遠。蓄種之糯必再三除草,芟稗,庶無他谷間雜之病。』
有些地方在水稻收割後,先經預處理,如湖北武昌有一種『遏米』(『遏"疑是『燠"的同音假借,燠,暖熱也):『凡稻登場,治地為台,秸而置其上,累累相次,草表而實裏,上覆之。三數日,氣蒸騰上,谷色變黃,名遏米,食之易消。』②這是利用新收穫的稻穀,含水量還高,呼吸作用強,將它們堆積起來,散發的熱量積聚,使堆中溫度升高,使穀殼和果皮內的易溶物質,特別是B族維生素溶解到胚乳中去,將來軋成米後,營養改進,容易消化。這個方法不必另用燃料。當然這樣處理的谷種不能作種子用。
打穀,(即稻穀脫粒)所用的工具因農家財力、規模大小而異。小規模的脫粒都用稻簟,這是用竹篾編制的長方形竹蓆。脫谷時將稻簟平展於地,『置木器或石於上,各舉稻把摜之,子粒隨落,積於簟上,非唯免污泥沙,抑且不致耗失。』稻簟是多用途的:『可曬穀物或卷作𥫱。誠為多便,南方農種之家,悉皆制此。』 ③
――――――――
① 明・鄺[:【便民圖纂】,耕穫類。
② 光緒十一年(1885)【武昌縣誌】,卷三,物產。
③ 王禎:【農書】。
另一種普遍使用的打穀工具是連_(也作連糊),古代單稱粒或拂)。最早記載見諸【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耒耜枷芟。』(公元前4~前3世紀)。漢劉熙【釋名】解釋連枷很
清楚:『枷,加也。加杖於柄頭,以撾穗而出谷也。』其制用木條四莖,以生革編之,長可三尺,闊可四寸。又有以獨挺為之者。皆於長木柄頭造為環軸,舉而轉之,以撲禾也①。宋・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裏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明朝的打穀竹枝詞則更富於民間氣息:『連枷拍拍稻鋪場,打落將來風裏揚,芒須秕谷齊揚去,粒粒珍珠著斗量。』②
――――――――
① 【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連枷部。
② 鄺[:【便民圖纂】。
脫粒以後的工序就是所渭『牽礱"及『上囤』。『谷既扇淨,乃就礱。礱以堅木為之,圈鑿直齒,下畔鑿橫斜之齒,令上下齒相齟齬。礱上搭直檔,曰大桁,旁加橫檔,曰小桁。四五人扶其檔而牽曳之。殼自脫而米不傷。其殼謂之礱糠,再用風車扇去礱糠。間有碎粒,曰糙粞,亦扇去之。然後入大篩以篩之……第一番所出之米謂之頭鋪米,篩後重礱者謂之二鋪米。……最後所出多零星碎雜、青腰、白臍之屬,謂之結礱末鋪。』
『舂米之器,或用木臼,或用窯臼,而窯臼為勝。其用石臼,兩人舉石杵雙碓者西鄉間有之,我鄉無有也。木為臼床,床上有杵曰臼,亦曰臼跳。足踏以舂,米白則以小篩去其糠粞。或一舂即止,謂之大一簟;蟶負笤褻,則米愈自淨,謂之雙糙。他處有三糙四糙者,亦吾鄉所無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