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3|回覆: 0

[古代科技] 中國稻作農業北傳的時間和路線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9-12-11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中國稻作農業的北傳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最有影響的是『華南說』和『長江中下遊說』,此二說現今有了考古學支持。在廣西桂林甑皮岩、湖南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岩、浙江浦江上山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均發現有距今10000年以前的近栽培稻或古栽培稻遺存,說明稻作農業已不是偶發現象。現在尚沒有證據表明華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稻作農業存在着傳播關係,筆者認為很有可能兩地是各自獨立完成稻作農業栽培的。
  幅員遼闊的中國,由於地理緯度差別較大導致光照、氣溫、降水等的南北差異,長期以來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傳統農業格局。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隨着族群的流動和區域文化的交流,作為重要經濟支柱的農業作物也開始傳播。起源並種植於南方地區的稻作農業按照一定的軌跡,以接力棒的形式向北方傳播,不僅豐富了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種植種類,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最終促使中國的稻作農業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稻作農業在江淮以北地區的發現
  江淮以北地區,在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史前遺址中均發現有稻作農業,再北的遼寧也發現有約略於商代的稻作農業。江蘇地區如長江、淮河之間的高郵龍虬莊北辛及大汶口文化遺址,連雲港二澗村北辛文化遺址,新浦和連雲港之間的朝陽大汶口文化時期遺址,連雲港騰花落、贛榆的鹽倉和後大堂龍山文化遺址等均發現有稻作農業遺存,騰花落同時發現有水稻田。安徽地區如蒙城尉遲寺大汶口至龍山文化遺址,另在淮河流域五河壕城鎮新石器文化遺址和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肥東、含山、潛山等地也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稻作遺存。山東地區,在兗州王因、蓬萊大仲家、莒縣集西頭和段家河發現有大汶口文化的稻作遺存;在日照堯王城和兩城鎮、五蓮丹土、滕州莊裡西、棲霞楊家圈、膠州趙家莊、臨淄桐林、荏平教場鋪等均發現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稻作遺存;在膠州趙家莊遺址還發現有稻田的植硅體證據。遼寧地區,在大連大嘴子三期文化,即相當於商代晚期文化遺址中發現有稻作遺存;據聞在大連相當於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文家屯遺址發現有該時期的稻作線索,由於該遺址的發掘是60年前的事,而且在24個樣本中僅有1個樣本發現了水稻的植硅體,故該發現是否能夠確認需要有更多的證據支持;遼中地區,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勿歡池鎮東發現一處廣達百畝的高台山文化時期的水田,當是稻作農業遺存。河南地區,在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有稻作遺存;在鄭州大河村、洛陽西高崖、澠池仰韶、三門峽交口和淅川下王崗、內鄉小河、社旗潭崗等仰韶文化遺址以及淅川黃楝樹屈家嶺文化遺址均發現有稻作遺存;在鄧州八里崗發現有從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稻作農業的植硅石證據;在駐馬店楊莊、禹州嚴寒、汝州李樓、登封王城崗等龍山文化遺址也發現有稻作遺存;同時在新密新砦、洛陽皂角樹等二里頭文化遺址也發現有稻作農業遺存。山西境內,僅在襄汾陶寺、太原東太堡莊等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稻作農業遺存。陝西境內,西鄉何家灣和李家村、華縣泉護村、戶縣丈八寺等老官台文化遺址,扶風案板龍山文化遺址均發現有稻作農業遺存。甘肅境內,僅在慶陽仰韶文化遺址內發現有稻作農業遺存。
  稻作農業北傳的時間和路線
  已有研究表明,史前時期淮河以北地區不具備野生稻的氣候條件,而史前時期北方地區發現的稻類遺存也多為栽培稻,故北方地區發現的史前時期的稻作遺存應是南方稻作農業北傳的結果。
  稻作農業在長江以南地區起源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長江中游地區以湖南澧縣彭頭山和八十遺址為代表的彭頭山文化,長江下游的蕭山市跨湖橋遺址和餘姚河姆渡遺址,稻作農業已經比較發達。在此基礎上,隨着區域文化間交流的增強,稻作農業開始了它的北向傳播。
  稻作農業的北傳,大致沿長江下游和長江中游東、西兩條路線北上,而這兩條大的路線又各自可分為東、西兩條小的路線北上。
  長江下游的東線,從長江下游地區出發,沿海岸線和近海北上。沿海岸線北上的稻作文化在北辛文化時期,到達蘇北的連雲港地區。大汶口文化時期,稻作文化沿海岸線從連雲港地區繼續北上,到達山東日照、莒縣及更北的蓬萊一帶。經過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醞釀,在晚商時期,稻作農業從膠東半島經廟島群島抵達遼東半島。傳至遼東半島的稻作農業,一部繼續北上,到達阜新一帶,一部沿海岸線東進至朝鮮半島,繼而南下至日本列島。近海北上的稻作文化,北辛文化時期沿高郵湖水繫到達高郵一帶。大汶口文化時期,繼續北行進入洪澤湖水系,逆淮河河谷而上進入淮河支流渦河河谷到達安徽蒙城一帶,繼而北上經皖北、蘇北西部,沿泗河流域北上抵達兗州一帶。荏平教場鋪龍山文化時期的稻作遺存應是沿該路線繼續北上的反映。而臨淄桐林龍山文化時期的稻作遺存則更可能是沿海岸線北傳至萊州灣後,沿小清河進入臨淄一帶。時間愈晚,北傳線路上的稻作遺存愈豐富,而且沿海岸線的稻作農業較近海北上的稻作農業遺存豐富且發達。
  長江中游的西線,從長江中游的澧縣一帶出發,一支順長江東下,在武漢一帶經黃陂、大悟進入羅山通道,繼續北上經駐馬店到達舞陽一帶,舞陽賈湖裴李崗遺址發現有目前河南境內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至仰韶文化時期,在河南境內北進鄭州後西行,鄭州大河村、洛陽西高崖、澠池仰韶、三門峽交口均發現有該時期的稻作遺存。不僅如此,該路線的稻作文化繼續西進,陝西境內的華縣泉護村、戶縣丈八寺等老官台文化遺址,乃至甘肅境內的慶陽仰韶文化遺址也發現有稻作農業遺存。至龍山文化時期,陝西境內向西推至扶風一帶,案板遺址即其反映。而在山西境內,稻作文化越黃河北上至襄汾乃至太原一帶。
  從長江中游的澧縣一帶出發的另一支,沿漢水河谷北上,在仰韶文化時期首先抵達鄧州一帶後,其一沿漢水支流分別傳至內鄉和社旗;其二從鄧州繼續沿漢水河谷西進,在丹江口一帶北進至淅川一帶;其三從丹江口繼續沿漢水河谷西進,抵達陝南的西鄉一帶,該路線內發現的稻作農業遺存即是最好的註腳。
  餘論
  以上是對我國稻作農業北傳的時間和路線的簡單探索。需要說明的是,羅山通道中,舞陽賈湖遺址的稻作農業是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而其南的駐馬店楊莊遺址的稻作農業是遠遠晚於它的龍山文化時期的。但考古資料顯示,羅山通道是鏈接豫、鄂地區先民的一條重要通道,那麼,在舞陽賈湖以南這一通道內應該是存在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稻作農業遺存的,只待今後的考古發掘予以證實。
  而在山東北部黃河沿岸北延至天津以南的河北東部沿海地帶,該區域在龍山文化時期和夏商時期當是古東夷人創造的山東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分布區。這一區域的緯度低於遼東半島,又處於黃河入海的擺動區,水量充足,應該存在岳石文化及其以前時期的稻作農業遺存,迄今尚無發現很可能與黃河在此區域內多次改道造成的嚴重破壞有關。
  徐昭峰
  (作者單位: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