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2|回覆: 0

[古代科技] 古代農業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四大貢獻(1)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9-11-30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2009113093924909.jpg


從生態文明所提供的全景式的認識高度與廣度來考察人類文明史時,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關注,這就是在生態文明所進入的兩極時空中,需要重新認識與評估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對於人類文明的功與過、貢獻與局限。長期以來,我們在工業文明給定的單一時空中,存在著兩個傾向:一是對工業文明價值的過多追捧,導致對其存在的弊端認識不足;二是對古代農業文明的過度批評與否定,導致對其合理的歷史價值認識欠缺。

    當談到農業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時,我們都會想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其實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不是這四大發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基於西方工業文明的標準和對西方文明的貢獻而提出的,如果從生態文明發展的視角全面評價古代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我們會發現,這四大發明相對於古代農業文明的其他貢獻而言,屬於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如果說工業文明留給人類的遺產集中在科學技術與物質層面,那麼古代農業文明對人類的貢獻則主要集中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古代農業文明對人類的四大貢獻可概括爲:生態化的農耕方式,系統宏觀的認識模式,修身養性的精神生活及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

    第一,在天人統一觀指導下,形成的順天時、借地力的生態化的農耕方式,對目前從化學農業走向生態農業具有重要借鑑價值。工業革命以來,無論科學技術發展在工業生產領域創造了怎樣的效率與奇蹟,但是在農業生產領域,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且正在盛行的化學農業,還導致了食品風險與糧食生產力的衰退。爲什麼工業化技術在工業生產領域獲得巨大成果,而在農業生產領域卻遭遇失敗,其根源就在於,農業生產屬於生物圈時空中的生產活動,在生物圈中的農業生產方式,屬於依靠天時地力的生產活動。在農耕生產方式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天地與人的關係,無論怎樣使用這樣的表現人力的先進工具,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近代以來的工業革命,無論是以機器代替人力的機械化農業,還是以化肥替代有機肥的化學農業,直到目前違背植物倫理的轉基因技術,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天地構成自然力主導的農業生產方式。拯救當代的農業危機,必須從古代農業生產中汲取經驗與智慧。在幾千年的農耕生產中,圍繞如何順應天時與利用地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天時、養地力的生態農業技術的智慧與文化,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對於醫治與拯救現代農業危機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第二,走向兩極時空的生態文明,需要一種系統整合的認知模式,而農業文明時代的認識模式就是系統宏觀認識模式。創造現代龐大的物質系統的工業化科學技術,起始於原子式微觀認識模式。起始於西歐的大機器革命,所需要的能量不是來自太陽世界,而是來自原子世界。按照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質與能關係原理,物質被分解的層次越深,越深入到微觀、渺觀世界,其蘊藏能量越大。在這一規律的作用下,沿著對物質解構、深入的路子走下去,就成爲工業文明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導方向。微觀分析與解構對於化合物是有效的,但對於生命世界而言卻是災難性的。生命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運行的世界。對生命,解構意味著死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