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蘭州新聞網 段續引進筒車
明代所修蘭州志佚失。關於段續建水車的記載最早見黃建中 乾隆 【皋蘭縣誌】卷五【水利】:『言水利於皋蘭,宜莫如黃河者,郡人段續創為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畝,致有巧思。然有力者自辦,無力者官貸。修補之工,無歲無之。遇旱則水落而車空懸,遇澇則水漲而車漂沒,必水勢得平,車機乃能無滯。所灌半田半園,通計東西夾河灘及南北兩岸之上僅二百餘頃,而水之及時與否,不可預定,是所濟不普,而利非自然也。』這裏明確指出是『倒挽河流』的筒車式水車,並評論『致有巧思』。同時指出了水車的局限性:旱澇都不行,只有不旱不澇,水位持平,方可倒挽河水灌田;建造費用巨大,每年修補,費錢費工。
關於段續的生平,此志卷十四【人物】為之立傳:『段續,字紹先,號東川,(段)堅曾孫,增之子。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誠篤精明,有公輔望。初以才力堪風憲,授雲南道御史,議大禮,忤旨,廷杖,謫郾城丞。後知杞縣,均田,革弊,綽有聲稱,祀名宦。歷官湖廣參議,督修顯陵,調停節省巨萬,擢密雲兵備道。陵功告成,加三品俸致仕。總督賈應春薦稱:「孝友忠信夙重。鄉評正直廉平,允孚士論。」未及起用卒。』從中可知,段續因為以都察院雲南道御史的身份,在『議大禮』時『忤旨』,也就是反對嘉靖帝為其生父興獻王上尊號為興獻皇帝,被貶官。由於在杞縣知縣任上均田、革弊,升為湖廣參議,湖廣行省轄今湖北、湖南兩省,省會在武昌。參議是從四品官。又派去安陸(今湖北鍾祥)督修興獻皇帝的陵墓顯陵。此地正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皇子興獻王朱vz的分藩之地,山清水秀,多有竹製筒車倒挽河水灌田。段續督修顯陵時,科學調停,節省經費巨萬,陵墓修成後加三品俸,說明他歷練了督修大工程的能力;同時,對於當地的筒車提水灌田的技術有所了解。
明代蘭州進士、舉人在南方做官的很多。如舉人石執中宣德時任浙江布政使;探花黃諫正統時出使過安南(今越南)、任過廣州府判;進士滕佐景泰時任過四川按察使;進士陳祥成化時任四川按察使;進士彭澤嘉靖時任徽州(在今安徽)知府等等,不一而足。他們有個共同點,沒有督修工程的經歷,因之對於南方的筒車熟視無睹,當然無從引進筒車提灌技術。
段續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致仕回蘭州後,根據對南方筒車的感性認識,指揮工程的經驗,參閱元代王禎【農書】中關於製造筒車的說明和圖譜,憑藉段氏家族的財力,在黃河南岸教場河段家灣(今甘肅畫院附近)建成蘭州第一輛水車。沿黃河農民紛紛仿製,遂使蘭州成為水車城。地方志說:段續『創為翻車』亦無大錯。筒車也叫『水轉翻車』。段續並未全部照搬照抄竹製筒車,實際上也不可能,因為蘭州不產能夠製造筒車的竹子,黃河水面與農田的距離往往在十至三十米之間,這比南方的要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段續因地制宜,有所創新:一是充分利用當地出產的槐榆柳等木料;二是加大水車的直徑,一般在十至三十米左右;三是直徑大,水車的重量隨之增大,往往重數千斤。推動這樣的龐然大物,就要增大河流的衝擊力,創新措施為:在水車上游築扇形壩,將強勁的河水逼向水車巷,以增大衝擊力。深掘水車巷,底部嵌硬石,使之形成很大的落差,產生很大的衝擊力。經過這些創新措施,終使龐大的水車吱吱啞啞不斷旋轉,倒挽河水灌田。因此,不必苛求黃建中所用『創為翻車』之說。
其實明代就有蘭州水車的記載。明代蘭州屬臨洮府管轄,據唐懋德萬曆【臨洮府志】卷七【食貨考・水利】蘭州條:『崔家崖壩、教場後壩,皆東西貳川所資水利於黃河者,灌田貳百餘頃。』這裏雖未明言水車提灌,但確為水車提灌,因為明清時,蘭州自流灌溉的水利設施只有溥惠渠,此渠引阿干河水,共灌南、東、北、西園四十餘頃,其地大致在蘭州舊城南、東及西南、西北。而西川的崔家崖壩、東川的教場後壩,俱由水車倒挽黃河提灌。
總之,房貴於正統二年在靖遠縣建水車提灌,後來被洪水沖毀,直到清乾隆時重新仿製。段續於嘉靖二十年以後在蘭州建水車倒挽河流灌田,沿河農民皆仿效,到萬曆時能灌溉二百多頃農田。
這種技術在蘭州自明清至民國連綿不斷,到道光時有水車約150輛,灌田27420多畝,清末增至157輛,灌田19932畝,到1945年增至176輛,灌田29700畝,直到今天西固區新城下川仍有1輛清代所建水車,蘭州水車可謂源遠流長,流傳有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