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浙江日報】 『絲綢起源於實用目的』這一通常被人們接受的絲綢起源說受到了一名浙江學者的挑戰。記者今天從中國絲綢博物館獲悉,該館副館長趙豐編撰的【中國絲綢通史】日前榮獲中國新聞出版領域的最高獎項――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有意思的是,在著述中趙豐認為,原始先民崇拜桑蠶這一文化背景,才是我國絲綢起源的主要原因。
【中國絲綢通史】是我國第一本完整、系統的絲綢史書。趙豐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東南亞、歐洲等國也很早就有了野蠶,但都沒有把野蠶絲『織』成絲綢,只有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把野蠶絲『織』成了絲綢,這是由於我國原始先民崇拜桑蠶的獨特文化。先民們對蠶從卵到蛹再化蛾飛翔的變化過程充滿了好奇,死後用絲綢把自己裹起來,希望能像蠶一樣飛升上天,於是,蠶成了通天的引路神,人們作繭自縛以求升天。兩國停戰時,也是用絲綢把約定告訴上天,這就是常說的『化干戈為玉帛』。桑林也成為神聖之地,人們對它崇敬備至,因此歷史上重大的祭祀活動大都在桑林中進行。
為了保護蠶這種珍貴但脆弱的昆蟲,先民開始人工養蠶。蠶的生命周期特別短,馴化野蠶非常困難。印度很早就發現了野蠶絲,但是直到玄奘西行,印度人也沒有養蠶――正是因為我國先民有着桑蠶崇拜這一文化背景,人們才有強大的內心力量把野蠶馴化成家蠶。
朝鮮、越南等國根據本國出土了部分早期絲織品等理由提出絲綢起源於他們國家。趙豐認為,現有資料表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出現了人工養蠶,崇拜桑蠶的文化土壤滋養了絲綢的興起與繁盛,後來養蠶技術才傳到了國外。
趙豐還提出,草原絲綢之路和沙漠絲綢之路在早期是一體的。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絲綢製品出土於俄羅斯,據鑑定產於公元前七八世紀。這些絲綢是沿着阿爾泰山脈,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傳到俄羅斯的。後來,因為戰亂等多種原因,草原絲綢之路發生了改向,前往西域一帶的商旅更多一些,形成了沙漠絲綢之路。絲綢的製作工藝也沿着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東南亞。公元三四世紀,當時的西域已經可以自己生產絲綢,後來他們的生產技術又影響了中國內地的提花技術。趙豐在研究了國內外保存的大量織物後發現,我國早期的織絲是靠經線循環,而西域是靠緯線循環。唐朝時,人們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得經緯線都可以循環,所以在唐代的絲織品中出現了大量圓形圖案,這也是兩地技術互相影響的有力見證。
專家們認為,絲綢『文化起源說』填補了國際絲綢研究的空白,有力地證明了我國絲綢起源國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