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學網 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抵禦寒冷,直接用草葉和獸皮蔽體,慢慢的學會了採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並利用獵獲的鳥獸的毛羽,進行撮、績、編、織成粗陋的衣服,由此發展了編織、裁切、縫綴的技術。人們根據撮繩的經驗,創造出績和紡的技術。績是先將植物莖皮劈成極細長的纖維,然後逐根拈接。這是高度技巧的手藝,所以後來人們把工作的成就叫做『成績』。
連綴草葉要用繩子,縫綴獸皮起初先用錐子鑽孔,再穿入細繩,後來就演化出針線縫合的技術。在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物中,發現了石錐。山頂洞人遺物中存有公元前1.6萬年的骨針。骨針是引緯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織具。隨着骨針的使用,古代的中國人開始製作縫紉線。使用骨針引線是紡織工藝的一項重要進展,它把緯線穿於針孔之中,一次性的將緯線穿過經線省去了逐根穿引的煩瑣,大大提高了功效,骨針引緯的發明,開創了腰機織造的先河。
織造技術是從製作漁獵用的編結品和裝墊用編製品筐席演變而來。【易・繫辭(下)】記載了傳說中的伏曦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目前所知最早的編織實物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具今7000年的蘆葦殘片,紋樣為席紋,西安半坡遺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紡織印痕有藍紋、葉脈紋、方格紋和回紋等。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將編結技術用於製作服飾,【淮南子・汜論訓】稱『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說明當時已經用麻作衣料。這種網羅式的衣服雖然簡陋,但服飾的產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標誌。編織工藝的精進,為紡織技術的產生創造了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