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歷史網 農具的改進和北方旱作地區耕―耙―耱技術體系的形成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具的種類增多,【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就有20多種,其中除犁、鍬(鍤)、鋤、耩、鐮等原有農具之外,新增的有鐵齒漏楱、耮、撻、陸軸、木斫、耬、竅瓠、鋒、鐵齒耙、魯斫、手拌斫、批契等。
竅瓠是一種新的播種農具。竅瓠就是點葫蘆。【齊民要術・種蔥】說:『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繼腰曳之。』就是指用耬開溝後,用竅瓠播種。
鋒是一種畜力牽引的中耕農具,在禾苗稍高時使用,如種穀子,『苗高一尺,鋒之』,種大豆,要『鋒、耩各一』。鋒有淺耕保墒的作用,還可以用於淺耕滅茬。
撻是播後覆種鎮壓工具。據【齊民要術】所載,撻系『用科木縛如掃帚,復加扁闊,上以土物壓之,亦要輕重隨宜,曳以打地。』用於耬種之後,覆種平溝,使表層土壤塌實,以利提墒全苗。
新增農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畜力拉耙的出現。漢代雖有竹木耙和鐵齒耙,但均屬人力耙的範疇。畜力拉耙的明確記載,始見於【齊民要術】,即所謂『鐵齒漏楱』,而比【齊民要術】更早兩個世紀以上的嘉峪關魏晉壁畫中,即有畜力拉耙的形象。嘉峪關壁畫中的畜力拉耙是長條形的釘齒耙,有兩牛牽引的,也有一牛牽引的。【齊民要術】中所提到的『鐵齒漏楱』,據【王禎農書】說,則是人字耙。耙用於耕之後,可以使翻起的土垡變得細碎疏鬆,並可以去掉草木根茬。
耱是畜力牽引用以摩碎土塊、平整地面的工具,是安有牽引裝置的長條形木板或用藤條荊條之類編扎而成。從現有畫像來看,有兩牛單轅耱,也有一牛雙轅耱。【齊民要術】中稱之為『耮』。用於耕耙之後,可進一步使地平土細,同時也和i一樣,具有覆土的作用。耮和耙一樣,有時為了加大效果,使用時,人立其上,用以提高碎土和覆土等的功效。但是否站人,要視情況而定。如濕地種麻或胡麻,就無需站人,因為『勞上加人,則土厚不生。』
在新增農具的同時,原有的一些農具,如犁和其它畜力牽引工具也有了較大改進。犁是當時的主要耕具。從河南澠池出土的鐵犁情況來看,當時有三種類型的犁:一是全鐵鏵;第二種是『V』字鐵鏵;另一種是雙柄犁,犁頭作『V』字形,可安裝鐵犁鏵。又從嘉峪關等地的發現的魏晉壁畫中,可以看出,當時有二牛抬扛式,也有單牛拉犁式。其中單牛拉犁式慚趨普及。【齊民要術】中提到一種『蔚犁』,這種犁既能翻土作壟、調節深淺,且能靈活掌握犁條的寬窄粗細,並可在山澗、河旁、高阜、谷地使用。
這些農具主要是適應北方旱作的需要而出現的。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歷來苦旱,尤以春季少雨多風,因此,防旱成為這一地區農業生產的突出問題。
興修水利是解決乾旱問題的首選。但興修水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非個體農戶所能承擔,因此,農民更多的是採用土壤耕作措施防旱保墒。春秋、戰國時期採用的方法是『深耕』、『疾i』和『易耨』。漢代出現畜力摩田器,土地播種前反覆耕摩,配以早助,使保墒能力有所加強。但摩只能使表層的土塊細碎,表層以下坷垃不易完全消除,垡片之間可能架空,不但影響禾苗生長,而且保墒能力也有限,尤其時間一長就會跑墒,使土塊變得堅硬。
魏晉時期,由於有了畜力拉耙的出現,土壤耕翻後反覆耙耮,消滅了土層中的大小坷垃,形成上虛下實的上層,再加上播種後的撻、輾、鋤等一些耕作措施,使得土壤保墒蓄墒的能力和持久性大大加強了。【齊民要術・耕田】說:『再勞地熟,旱亦保澤也。』這就標誌着北方旱地傳統的保墒防旱耕作技術體系的形成。
為了加大保墒防旱的效果,【齊民要術・耕田】中對土壤耕作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要求。如:『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為佳。』所為『燥濕得所』,就是土壤含水量適當,不過干,也不過濕。因為這時的土壤結持力小,粘着力也小或未產生,從而耕作的阻力小,土塊易碎散,耕作質量也就有保證。這種根據土壤墒情來確定翻耕的原則,同樣也適用播種時的鎮壓。【齊民要術】提到『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但若『其春澤多者,或亦不須撻;必欲撻者,宜須待白背。』因為『濕撻令地堅硬』,『濕輾則令苗瘐。』又如:『秋耕欲深,春夏欲淺』。因為秋耕後到春耕之間,有較長的時間可讓土壤自然風化。因此,秋耕欲深,即便是將一部分心土翻上,經過一冬時間的風化,土壤也可以變熟,土壤中的潛在養分可以釋放出來,變成有效養分,還可以蓄納雨水。春耕距播種期近,夏耕為趕種一季作物,這兩個時段都很短,如果將心土翻上,來不及風化,所以宜淺。同樣的道理還有,『初耕欲深,轉地欲淺』,因為『耕不深,地不熟;轉不淺,動生土也。』再如,『犁欲廉,勞欲再』,即翻耕的時候,犁條要窄小,這樣耕地才透而細,在此基礎上,再多次耮地,才能使地熟收到保墒防旱的效果。
【齊民要術】中還對出苗後的中耕等提出了多鋤、鋤小、鋤早、鋤了的要求。指出:『鋤不厭數,周而復始,勿以無草而暫停』,因為『鋤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實多,糠薄,米息。』又說:『凡五穀,唯小鋤為良』,因為『小鋤者,非直省功,谷亦倍勝。』中耕的方式也由原來單一的鋤,發展出了耙、耮、鋒、耩等多種形式。
農作制的發展和選種技術
魏晉南北時期,大田作物種類基本是漢代的延續,但大田作物的搭配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泛採用禾穀類和豆科輪作,並往往在輪作中加入綠肥作物,形成用地養地結合、靈活多樣的輪作體系。【齊民要術】記載有多種作物的輪作方式,並且指出什麼作物應該和什麼作物輪作較好,同時還肯定了許多作物的前後茬關係。書中記述了當時北方二十多種茬口,把適合某些作物的茬口分為上、中、下三等,說明它們在輪作中的地位,而且特別指出豆茬是穀類作物、蔬菜作物的良好前茬。如穀子的最好前茬是綠豆、小豆,其次是麻、黍和胡麻,再次是蕪菁、大豆;黍、]最好是新開荒地,其次是前茬為大豆地,再次是穀子地;穀子和麥都是大豆、小豆的良好前作,小豆是麻的好前作等。
二是間作、混作和套作的發展。【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多種間、混作方式。如桑下種綠豆、小豆、穀子、蕪菁等。蔥中種胡荽等。還有混播,『三、四月中,種大豆一頃雜谷,並草留之,不須鋤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套種也有初步運用,如:『六月間,可於麻子地間散蕪菁而鋤之,擬收其根』。
三是綠肥作物的栽培和加入輪作序列之中。中國利用綠肥相當早,但漢代以前只是耕翻自然生長的雜草作肥。栽培綠肥的記載,始見於【廣志】:『苕草,色青黃,紫華。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這是中國南方冬種綠肥的開始。後魏時期,中國北方也已廣泛利用綠肥栽培以培養地力。【齊民要術】中記述了谷、瓜、葵、蔥等作物生產中都使用綠肥。當時的綠肥作物有綠豆、小豆、芝麻之類。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方法都是在五、六月中密種,七月八月犁翻,以作為春谷田的肥料,肥效與蠶矢和熟糞相同,使用起來還非常方便。利用和種植綠肥,是中國優良農業技術傳統之一,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育地力和改良土壤以及提高產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又據【廣志】的記載,當時南方有『蓋下白稻』的再生稻品種,『正月種,五月獲;獲訖,其莖根復生,九月熟。』而據【水經注・耒水】的記載,今湖南永興縣有數千畝的稻田,利用當地的溫泉灌溉,常以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谷熟,一年可以實現三熟。由此看來,當時部分南方地區已出現多熟制。但這種多熟制在當時整個農業生產中並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賈思勰說:『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多少,質性的強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耗息。』這一切構成了作物品種的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農作物品種顯著增多,其中又以粟和稻最為突出。粟品種【廣志】記載了11個,【齊民要術】補充86個,加上粱的品種4個,秫品種6個(包括【廣志】所記的品種在內),共記載粟類品種106個。水稻品種,【廣志】記載了13個,【齊民要術】補充24個,共37個。
品種的增加,使得命名和分類成為必要。關於作物品種的命名,賈思勰根據當時穀子品種的名稱進行了概括:『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字為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可見,當時品種的主要三種命名方法,一是以培育者姓名命名;二是根據品種的形態;三是根據品種的特徵,如生育期、耐水性等。這些命名方法,現在仍在沿用。命名在於彰顯品種的個性,而在個性之間也存在一些共性。賈思勰綜合地考察了作物品種的這些特徵和特性,將當時品種的增加是選種和良種繁育技術發展的結果和標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認識選種和良種繁育是增產和提高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品種的保純防雜,必須同選種和繁育良種結合進行。【齊民要術・收種】指出:『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舂復減而難熟,糶賣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為了防止混雜,當時採取了混和選種和建立『種子田』的措施,【收種】篇說:『粟、黍、]、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刈,高懸之。至春,治別取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Z草蔽窖。』這是一種良種繁育的方法,同時又是一種品種選育的有效途徑。
86個粟的品種分為四大類:朱谷等14種,早熟、耐旱、免蟲;今墮車等24種,穗上都有芒,耐風、免雀暴;寶珠黃等38種,中熟大谷;竹葉青等10種,晚熟、耐水,有蟲災則被害盡。在介紹品種時還將其顯著的優缺點指出來,這些都為品種的分類和優良品種的選育初步奠定了科學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