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網絡 1、農業中的所謂『三才』理論
『三才』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見『三才』理論是講天、地、人的變化與關係的。它是戰國時期比較流行的哲學觀點之一,被人們運用於經濟生活、政治活動和軍事作戰等各個方面。【呂氏春秋・審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這段話闡明了農業生產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為首要地位。到漢代,天、地、人演變為『力』、『地』、『時』。晁錯說:『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這裡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視人工勞動的含義,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濃厚些。中國歷代農學家都繼承了在農業生產中強調人力作用這一思想。農業生產中的『時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則是『三才』理論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內涵就是農業生產必須根據天時、地利的變化和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的規律,採取相應的措施。『三宜』原則也開始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農學家馬一龍對之作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說明:『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論運用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為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2、具有濃厚特色的經營思想
與中國古代國情相適應的農業經營思想,有的直到今天還具有生命力和現實意義。戰國初,李悝在魏國為相時,作『盡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約耕作思想的表現;『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就是加強勞動強度,實行精耕細作,挖掘土地潛力,提高產量之意。漢代,通過推廣『代田法』和『區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細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如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汜勝之書】第一次記述了區田,以後歷代都有試種者,尤其到明、清盛極一時,先後有二十處以上。區田的技術要點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證作物能夠生長良好,獲得豐產。
『量力而行』的思想提出也較早。晉代傅玄(217―278年)提出:『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即主張提高農業產量,不要靠擴大耕地面積,而應重視在一定單位面積上多投入勞動。後魏農學家賈思勰進一步提出『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意思說,經營農業的規模,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與物力、勞力等相稱,既不要超過自己的力量盲目擴大經營規模,也不要縮小經營規模,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發揮。
『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也是中國農業經營的傳統思想之一。【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c;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就是漢代人們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發展各項農業生產,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的生動寫照。清代唐甄在【潛書・富民】中又根據他所處時代的情況,作了『隴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飼鶩,湖濱繅絲,吳鄉之民,編蓑織席』的真實描述。說明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觀點一經形成後就世代相傳沿襲下來而成為農業經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趨利避害』是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淮南子・繆稱訓】:『人之情,於害之中爭取小焉,於利之中爭取大焉。』趨利避害思想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就是『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的經驗總結。明代的馬一龍不僅明確總結出農業生產的趨利避害原則就是『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為』,而且把它提到『力足以勝天』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