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摘自【歷史分光鏡】 精耕細作的農業以大量集中的勞力放在小農莊上,以大量的勞力來應付季節性的需求。使勞力平均分配,可以利用增加作物的種類,但是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都有不短的霜凍期,在這段期間沒法耕種,所以精耕細作農業就只能和農舍工業結合在一起,使得農閒時節的過剩勞力可以化為農舍工業的人手。換句話說,農業的生產者即是手工業的生產者,手工業的產品變成市場裏的商品。以我之所有易我之所無,【孟子】裏講冶鐵的人去換陶器,生產陶器的人要換鐵,自然而然就有了市場網的出現。雖然此處以中國為例,但在世界好些地區都可以找到這種精耕農作的情況,而他們的發展過程也大致是類似的。例如歐洲大陸上法國南方的農業和波蘭大平原上的農業,都配合當地大型的市場交換網的發展。
發展的條件在哪裏呢?當農舍工業有可以銷售手工業產品的條件,如果不是從未發展出作坊工業,就是作坊工業被其他力量毀掉時方能有農舍工業發展的機會。作坊工業都發生在城市,而精耕農業的農舍工業和城市化則有互斥的現象。另一個互斥的現象則發生在土地廣大人口稀少的情況下。我們看歐洲精耕農作區,法國農夫,或德國中部的農夫,或波蘭西部的農夫,他們都有很高的農耕技巧,也發展很多手工業技能,可是當他搬到空曠的美洲大陸時,就不再作精耕細作,也遺忘了手工業技能。
中國精耕細作的歷史背景,則是政治力量毀掉城市,毀掉作坊工業,毀掉了私家經濟。戰國時代城市為基地的作坊工業已經萌芽,漢代因國家力量強大,打擊社會力量,摧毀了私家經濟,於是造成農舍工業的發展機會以及市場網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