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星島環球網 晚清近代數學在中國的出現、發展,李善蘭為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具體表現為:把傳統數學獨立研究到新的水平,已經接近達到西方高等數學的程度;翻譯介紹西方高等數學及其它自然科學書籍;執教於學校,培養數學人才。
李善蘭 (1811―1882年),原名心蘭,字竟芳,號秋紉,別號壬叔,浙江海寧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先祖本在河南,元初遷居海寧。李善蘭幼讀書於私塾,勤奮好學,更兼天資聰穎,故早期教育較佳。
李善蘭對數學從小就非常喜好。還在9歲孩提之時,一日偶然發現父親書架放有中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翻來覺得有趣,竟從此與數學結下不解之緣。及至14歲,他完全憑自學讀通明末傳入的歐幾裏得【幾何原本】前6卷的漢譯本。中西數學,特點、風格不同,前者偏重實用解法和計算技巧,後者重邏輯推理。顯然,李善蘭走入數學殿堂之初,就同時受到中西數學的雙重影響,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青年時,他曾以州縣生員身份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但因八股文章不遂考官之意而未能榜上有名。然他仍矢志不移,於數學興趣不減。他購讀李治【測圓海鏡】及戴震【勾股割圓記】。曾拜吳兆圻為老師,學習數學。他在家鄉經常獨自或攜友測山高,觀星象,以至於至今故裏仍流傳關於他新婚之夜尚不忘依閣樓之窗觀測星宿的美談佳話。
浙江沿海曾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清軍在戰場上一觸即潰,甚至望風而逃,使李善蘭痛感中國積弱落後,決意科技救國,乃於道光二十五年前後(1845年)在嘉興設館授徒,並進行數學研究。咸豐元年 (1851年),李善蘭結識戴煦,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他與數學家羅士琳、徐有壬(1800―1860年,曾任江蘇巡撫,太平軍破蘇州城,被殺)也有學術交往。
咸豐二年 (1852年),李善蘭到上海墨海書館,偉烈亞力 (A. Wylie,1815―1887年)對他的數學著作非常讚賞。之後數年,他與外國人合作翻譯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科技書籍。 |
|